骨髓穿刺术实验指导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骨髓穿刺术

【学时数】
  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骨髓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
  2、掌握骨髓穿刺术的操作方法及步骤
  3、掌握骨髓穿刺术穿刺点的确定
  4、掌握术前准备
  5、掌握无菌操作

【实验内容】
  骨髓穿刺术的概念,适用症及禁忌症,术前需要做的相关检查,穿刺时穿刺点的选择与患者应处于的体位,术前麻醉,具体操作过程及术后处理,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骨髓穿刺术成功的指标。

【教学模型及仪器设备】
  骨髓穿刺模型、穿刺包、弯盘各1个,75%酒精1瓶,2%碘酒1瓶,镊筒、镊子一份,棉枝一扎,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1支(2—5毫升),胶布若干,洁净玻片若干,推片1张,橡皮手套1副。

使用模型 儿童骨穿模型
制造商  美国纳斯
产品型号 LF03632U
教学手段 操作示范+辅导练习
授课对象 临床实习生、住院医师
授课类型 实验课

LF03632U 0

产品操作说明

  1、将模型放置于一平面上,例如桌面。将吸收用的毛巾放置于膝盖下,用于支持并且吸收任何溢出液。
  2、准备“血液”混合物。将红色的颜料,1整管K-Y冻以及一又四分之一杯的自来水混合在提供的一品脱的瓶子中。用力摇晃30秒钟直到溶液完全混合。“血液”混合好后,将60cc的注射器的针头放置在瓶子中,然后将“血液”抽入到针管中,将针管充满。
  3、将小腿的皮肤裹上并且在后面扣紧。
  4、将管子的末端与骨相连接。使用液体润滑剂润滑整个骨并且装入腿的相应位置。
  5、将第一针扎入骨中然后拔出针芯。适当得插入、推压注射器,使得针管里的“血液”进入骨中。当观察到“血液”在针管中返流的时候,说明骨中已经充满了“血液”。每一根新骨都需要用这种方法充“血液”。正确注射之后会立即会顺着针头产生溢出液。为了减小骨上承受的压力。一旦确定骨内达到适当的状态,立刻拉注射器尾部的活塞。这样可以减少可能从骨里泄漏出的“血液”的数量。
  6、我们设计的骨都可以在四个面进行穿刺。如果想要换一个面,就将骨从腿中取出来,洗干净。取出一小块模型中提供的蜡,用手弄软。将蜡片在骨插入的周围来回的擦,直到封上。在骨表面抹一层薄薄的蜡有助于与插入骨的孔封口。在全骨的表面涂一层薄薄的NASCO润滑剂。将骨旋转九十度然后插回到腿中。重复以上步骤直到骨结构的四面都进行了穿刺实习,然后可以将骨扔掉。

教学步骤

教学主要内容 时间安排
1、引言 5 min
2、讲解及示范骨髓穿刺技术及注意事项 10 min
3、讲解及示范股穿刺技术及注意事项 10 min
4、分组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解答疑问 30 min
5、小结 5 min


教学重点

  1、骨穿刺定位及手法
  2、股静脉穿刺定位及手法

教学目的

  1、掌握骨穿刺定位及手法
  2、掌握股静脉穿刺的定位及手法

教学方法

  1、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突出重点,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分解示范。
  2、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练习,个别辅导,解答疑问。

临床技能实验室基础模型课程教案

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

骨髓穿刺术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论断技术,其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

方法(边示范边讲解)

  1、选择穿刺部位
  (1)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骼前上棘后1~2cm,该部骨面较平,易于固定,操作方便,无危险性;
  (2)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推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3)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1、2助间隙的位置,胸骨较薄(约1.0 cm左右),其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严防穿通胸骨发生意外;但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作胸骨穿刺;
  (4)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
  2、体位:胸骨或骼前上棘穿刺时,病人取仰卧位。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
  3、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肤、皮下及骨膜麻醉。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胸骨穿刺约1.0 cm、骼骨穿刺约1.5 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外向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刺,则应保持针体与骨面成30~40度角),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将穿刺针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若穿刺针未固定,则应再钻入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
  5、拔出针芯,接上干燥的10 mL或20 mL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若针头确在骨髓腔内,抽吸时病人感到一种轻微锐痛,随即有少星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0.1~0.2 mL为宜。如作骨髓液细菌培养,需在留取骨髓液计数和涂片制标本后,再抽取1~2 mL。
  6、将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急速作有核细胞计数及涂片数张备作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7、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则可能是针腔被皮肤或皮下组织块堵塞或干抽(dry tap),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外芯,如见针芯带有血迹时,再行抽吸即可取得骨髓液。
  8、抽吸完毕,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一起投出,随即将纱布盖于针孔上,并按压1~2 min,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

注意事项

  1、术前应做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患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对血友病患者、禁止作骨髓穿刺。
  2、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3、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胸骨穿刺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4、抽吸液量如为作细胞形态学检查不宜过多,过多会使骨髓液稀释,影响有核细胞增生度判断、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
  5、髓液取出后应立即涂片,否则会很快发生凝固,使涂片失败。

教学考核及评分标准

 

操作内容 操作步骤与方法 评分内容

体位(10分)

胸骨或骼前上棘穿刺时,病人取仰卧位。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

1、胸骨或骼前上棘穿刺取侧卧位(4分)

2、棘突穿刺取坐位(3分)

3、髂后上棘穿刺取侧卧位(3分)

定位(20分)

①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骼前上棘后1~2 cm,该部骨面较平,易于固定,操作方便,无危险性;

②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推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1、2助间隙的位置,胸骨较薄(约1.0 cm左右),其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严防穿通胸骨发生意外;但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作胸骨穿刺;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

1、穿刺点选择(16分)

2、定位手法(4分)

消毒、铺巾、无菌操作(25分)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肤、皮下及骨膜麻醉。

1、消毒范围(10分)

2、带无菌手套(5分)

3、覆盖消毒洞巾(10分)

穿刺操作(35分)

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胸骨穿刺约1.0 cm、骼骨穿刺约1.5 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外向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刺,则应保持针体与骨面成30~40度角),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将穿刺针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若穿刺针未固定,则应再钻入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 拔出针芯,接上干燥的10 mL或20 mL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若针头确在骨髓腔内,抽吸时病人感到一种轻微锐痛,随即有少星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0.1~0.2 mL为宜。如作骨髓液细菌培养,需在留取骨髓液计数和涂片制标本后,再抽取1~2 mL。

1、进针手法、角度、深度(20分)

2、针芯抽出手法、抽吸后骨髓的留取方法及量的多少(15分)

术后处理(10分)

抽吸完毕,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一起投出,随即将纱布盖于针孔上,并按压1~2 min,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

髓液取出后应立即涂片,否则会很快发生凝固,使涂片失败。

1、抽吸完毕后患者的处理(5分)

2、抽吸骨髓的处理(5分)

注:以上操作都需边操作边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