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
08/222025
教学动态 | 我院专家学者在第十八次全国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暨人兽共患病学术交流会上展现风采
近日,第十八次全国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暨人兽共患病学术交流会(以下简称“教学年会”)在长沙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等机构承办,汇聚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8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我院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寄生虫学教研室9名老师参会。吴忠道教授与中南大学王慷慨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石柱研究员担任本次会议的共同主席,吕志跃教授与中南大学吴翔教授、蒋立平教授担任执行主席。 本次会议以“AI驱动·交叉融合:寄生虫学教学范式重构与全球健康治理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研讨了AI赋能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全球健康治理人才培养及人兽共患病前沿研究等议题。吴忠道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主旨发言,回顾了会议18年发展历程,强调了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并在人兽共患病学术交流环节对相关报告进行精彩点评,结合全球健康治理视角提出建设性意见。吕志跃教授在闭幕式上作会议总结,梳理了本次会议的教学交流收获,并对新医科背景下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我院多名教师在本次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吕志跃教授作题为“中山大学病原生物学整合课程的设计、实践与思考”的报告,系统介绍了我院在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中山医方案"。孙希教授作题为“全球健康视野下寄生虫学相关课程多领域交叉和学科融合情况初探”的报告,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寄生虫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沈佳副教授作题为“胞啃作用(trogocytosis)—揭示寄生虫与宿主互作的新视角”的报告,介绍了寄生虫与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前沿研究成果。林达涛副教授作题为“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双脐螺的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报告,展示了寄生虫传播与宿主微生态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本项教学年会由我院倡议发起,至今已有18年,是我国寄生虫学教学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交流平台。本次会议有力推动AI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我院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深化跨学科合作,助力我国寄生虫病防治与全球健康治理事业发展。
-
08/222025
我院教师参加第十七届全国医学类实验教学研讨会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基础医学组主任(扩大)会议并荣获多项奖项
近日,第十七届全国医学类实验教学研讨会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基础医学组主任(扩大)会议在贵阳顺利召开,来自106所高校、企事业单位的400余名专家、领导、骨干教师与企业代表参会。本次会议由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基础医学组主办,贵州医科大学承办,教育部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虚拟教研室协办,以“AI赋能·数智融合·创新实践”为核心主题。我院教师代表参会。 高国全教授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基础医学组主任(扩大)会议上,作了“高等学校医学研究与教育出版联盟”的工作报告,介绍了联盟在推动医学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出版与数字化教育融合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及规划,助力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吕志跃教授在全国医学类实验教学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服务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报告,全面介绍了我院近年来在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服务培养具备思政引领力、终身学习力、临床实践力、科研创新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卓越医学人才方面的主要举措、显著成效与未来规划,引起参会者广泛热议。会上还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医学实验教学创新展开精彩分享。 本届年会设置了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一流课堂设计、AI创意作品展示等六项核心活动。经过激烈角逐与严格评审,共选出A类作品63项、B类作品110项、C类作品159项。我院教师在活动展示评比中表现优异,斩获多项奖项。高等学校医药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作品展示奖25件作品入围现场决赛,其中我院3件作品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医药类课程一流课堂设计展示奖14件作品入围现场决赛,我院获得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医学基础类实验教学优秀论文展示奖16篇论文入围现场决赛,我院获得二等奖1项。 鉴于周密的筹备组织、丰硕的成果展示及深度的学术交流,我校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医学类实验教学研讨会“优秀组织奖”。 本次研讨会为各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与示范中心发展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促进了思想碰撞与实践经验分享。参会人员通过深入交流学习,对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切实感受到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领域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为未来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视野与思路启发。 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将以此次研讨会为重要契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医学 + X” 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学科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借助 AI 赋能实验教学,构建创新教学场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医科”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
08/222025
4金1银2铜!中山医学院在第十一届全国医创赛总决赛中斩获佳绩
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由高等学校大学生医学创新竞赛委员会主办,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11届。大赛于2023年正式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目录,是全国医学领域知名度最高、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医学拔尖人才。 8月15日至19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总决赛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全球10个国家200余所高校的4000余名师生、200余位嘉宾与评审专家参加活动,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 我院7支队伍入围总决赛,2支队伍入选壁报展示,在全国舞台上展现中山医学子风采。经过激烈角逐,我院荣获金奖4项、银奖1项、铜奖2项,并有1支队伍进入全国总冠军争夺战;获壁报优秀奖1项。我院承担医学部各学院的校赛组织和各赛道参赛统筹工作,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图:总决赛现场中山医学院获奖名单图:闭幕式现场 自本届大赛启动以来,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认真筹备,学院针对各阶段赛程制定专项培训计划,组织多轮赛前集中培训与模拟演练,邀请不同领域的资深专家团队对参赛项目进行深度精细打磨,为参赛队伍最终在总决赛舞台上的精彩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将继续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营造更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助力更多学子在医学探索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为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
08/192025
“以蚊治蚊”战基孔肯雅热!中山医团队将以绝育雄蚊与“蚊子天敌”守护佛山
近日,基孔肯雅病毒“热播”,白纹伊蚊成为致病“信使”。记者采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副教授、中大蚊子工厂技术总监张东京了解到,其团队正“以蚊治蚊”:一边释放经辐照的绝育雄蚊,让野生雌蚊“绝育”;一边培育不吸血的华丽巨蚊,让其幼虫吞噬白纹伊蚊幼虫。这两种创新生物防制技术即将联手,7月30日将在佛山三水南山镇展开实战,为阻断蚊媒传染病传播筑起科技防线。华丽巨蚊幼虫可吃掉80-100条伊蚊幼虫 张东京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经伊蚊(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以发热、关节剧痛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民众健康与社会秩序。此次广东佛山疫情主要是由白纹伊蚊(花蚊子)传播。只有雌蚊才吸血,雌蚊体型中等,黑色,典型特征是中胸背部有一白色纵条,足的跗节有基白环,腹部有基白带,因此整体呈黑白相间。 蚊虫的生活史包括四个阶段,蚊卵-幼虫-蛹-成蚊,前三阶段需要有水,“离开水蚊无法进一步发育,因此,翻盆倒罐是减少蚊孳生地的主要措施”。白纹伊蚊是偏好在小型容器中孳生,常见有人工容器(花盆托盘、水桶、轮胎、塑料瓶)、自然容器(如树洞、竹筒、叶腋)、其他类型(屋顶积水、排水管道)。 同时,还可利用天敌、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制技术防蚊。据悉,伊蚊的天敌除了食蚊鱼,还有华丽巨蚊。华丽巨蚊的雌雄成蚊均不吸血,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张东京团队正在开展其幼虫的捕食研究。团队在野外调查发现,华丽巨蚊的孳生环境与伊蚊幼虫高度重合。“我们目前已经能在实验室构建华丽巨蚊的完整生活史,并发现其一条幼虫一生至少可以吃掉80-100条伊蚊幼虫,具有良好的防制效果和效率。”张东京指出。中大产绝育蚊使叮咬指数降七成 在东莞的中山大学“蚊子工厂”(“广州中大核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里,一场关于蚊媒防控的“高科技生产”正日夜不停。这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产房”,每周能“孵化”出400万-500万只特殊雄蚊——它们是白纹伊蚊的“绝育战士”。 张东京介绍,“过去15年我们团队一直在开展‘以蚊治蚊’,即通过释放经辐照或沃尔巴克菌的白纹伊蚊绝育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使其产下的后代无法发育。一次有效的交配可以降低雌蚊一生产下的200-300个后代。我们在控制媒介蚊虫,实际上就是在控制基孔肯雅热。” 从附着在产卵纸上的黑色蚊卵,到孵化管中游动的幼虫,再到经自动化设备精准分离的雄蚊蛹,每一步都透着精密——雌雄分离仪能区分仅1毫米宽的差异,让混雌率低至0.1%;X射线辐照仪则像“手术刀”,450秒内就能让雄蚊丧失繁殖能力,却不削弱其交配竞争力。这些“绝育兵”羽化成蚊后,会被送往野外释放,与野生雌蚊交配使其“断子绝孙”。建厂4年来,这里已累计产出数千万只绝育雄蚊,成为环保防控蚊媒传染病的“超级工厂”。 张东京表示:“在过去4年,我们一直在广州老城区小范围释放经辐照绝育雄蚊,发现因有绝育雄蚊的存在,释放区的雌蚊叮咬指数下降了70%-80%。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环保、特异性强的蚊媒防制技术,团队在2024年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团队在2024年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 2023年-2024年,张东京曾连续两年在夏天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在佛山三水南山镇塘背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野外蚊虫监测,主要开展蚊虫标记-释放-重诱捕实验,对绝育雄蚊在野外的寿命、扩散能力以及当地白纹伊蚊种群数量进行评估。 “每个人都在为防控疫情做努力。基层公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组织居民防控蚊虫,医生在治疗患者,科学家们正在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如为什么这次疾病会突然流行——是病毒突变造成?长期没有接触此类型病毒,多数人对基孔肯雅病毒易感;抑或是外部环境如降雨、温度适合蚊虫孳生,导致密度过大等。”张东京透露,近期团队还打算将两种生物防制技术结合起来,在佛山三水南山镇的村庄开展对当地白纹伊蚊种群防控。“7月30日我们将协助当地开展防蚊灭蚊工作,并向野外回放华丽巨蚊幼虫,这些幼虫均采自当地,后在我们实验室培育,现在是它们重新回到野外参与对伊蚊防控的好时期。后续经与当地政府、疾控部门和居民充分沟通后再释放绝育雄蚊。”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文字 | 陈亮图片 | 受访者供图视频 | 记者 陈亮 实习生 黄子瑶编辑 | 谢杨柳校对 | 谢志忠审签 | 周乐瑞
-
07/232025
全球唯一!我院学子当选国际原子能机构实习生!
近日,我院2024 级博士研究生蔡奕全(导师:李明教授)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国际化视野,从33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轮选拔中脱颖而出,成功斩获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科学与应用部 FAO/IAEA 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中心虫害防治处" 实习岗位。该岗位为2025年度全球该领域唯一开放名额,蔡奕全将于今年 9 月赴奥地利维也纳开展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 此次选拔严格遵循国家原子能机构与 IAEA 的实习生派遣协议,历经学院推荐、学校审核、专家评审、国内面试及国际组织终面等多层考核。在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蔡奕全最终凭借在昆虫不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积累与创新潜力,赢得评审团一致认可。图:IAEA录取通知截图 作为全球原子能领域合作的权威机构,IAEA 自 1957 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核技术和平利用,为 200 多个成员国提供专业指导。其下属的 FAO/IAEA 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中心,在农业核技术应用领域享有盛誉,尤其在虫害防治实验室的昆虫不育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领域,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据了解,蔡奕全将重点参与"昆虫不育技术的绝育和质量控制" 研究项目,该技术通过核辐射诱导昆虫不育,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在农业生产与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她表示:"将以此次实习为契机,深耕国际前沿技术,积极探索其在我国蚊媒防控中的应用路径,力争为蚊媒传染病防治贡献青年力量。" 此次入选不仅是对蔡奕全个人学术能力的高度肯定,更是我院在核技术应用交叉学科领域人才培养成果的体现。学院将持续推进国际化办学战略,为学子搭建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培养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蔡奕全个人简介 蔡奕全,中共党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蚊媒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担任2024级博士三班班长;2025年1月获广东省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铜奖;2025年6月入选 “2025 年澜湄未来外交官培育计划”研修班(该班仅从澜湄六国招募 80 名优秀学员)。
科研成果
-
2025/09/05 10:32
-
2025/08/22 10:07
-
2025/08/19 10:18
学术交流
-
2025/08/22 10:16
-
2025/05/23 09:52
-
2025/03/25 09:38
-
2024/12/19 15:01
-
2024/12/05 15:04
学术报告
-
082025.08
-
192025.03
-
122024.11
医学前沿学术报告第451期
讲座与研讨 10:00-11:30
-
032024.06
医学前沿学术报告第449期
讲座与研讨 10:00-12:00
-
102024.04
医学前沿学术报告第446期
讲座与研讨 10:0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