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2022年度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发布人:关苑君

陈心陶教授是我国寄生虫学奠基人之一。他在1934年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原体-广州管圆线虫,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脑炎和脑膜脑炎;随后他首次系统描述了怡乐村并殖吸虫,研究论文成为国际吸虫分类的指南性著作;他主编的专著《中国动物志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一)》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陈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最有成就的血防科学家之一。1949年10月,当听闻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谢绝了亲友的劝阻和欧美、香港等众多科研机构的聘请,毅然回国。1950年,陈心陶在发现与确定广东省三水、新会流行血吸虫病之后,连续奋战了20余年,摸清了广东省钉螺的生态、生理、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规律与特点,并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和个体防护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根据这些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陈心陶提出了针对我国华南地区特点的一整套从控制流行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战略思想和计划,提出了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滋生环境,从而消灭钉螺的综合治理措施,为广东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了血吸虫病的省份作出突出的贡献。为此, 陈心陶教授受到毛主席的三次接见,获得广东省政府的特别奖励。他以国家需求和人民健康为导向,将科研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新中国知识分子又红又专的楷模,是“科学家精神”的典型代表。

 

1990年,原中山医科大学和广东省三水县人民政府、六和镇人民政府在当年陈心陶教授奋战过的重点疫区的旧址(即今天的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九龙山)建造了“陈心陶纪念碑”。陈心陶纪念碑现已成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中山医学院党委与南山镇党委开展党建联创活动,共同修缮陈心陶纪念地,增设了介绍陈心陶生平的纪念石刻和陈心陶座像,在座像的底座前面镌刻着陈心陶教授的手书:为学之道,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陈心陶纪念碑

陈心陶纪念地

陈心陶纪念地修缮竣工揭幕仪式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学习活动

2021年7月,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山医学院党委与南山镇党委在六和塘背村会堂旧址(陈心陶教授下乡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工作,就曾在此进行实验和向村民传授防治知识),建设广东省首座以血吸虫病防治为主题的纪念馆——初心学堂,展示了广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率先在全国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成就,生动再现了陈心陶教授深入疫区开展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消灭钉螺的科学血防措施,从而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历史画面。初心学堂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师德师风培训基地、中山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也是中国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分会、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广东省热带医学会等学术团体的“科学家精神”实践教育基地。

初心学堂落成启展仪式

中山医学院党委与南山镇党委领导参观初心学堂

 

陈心陶精神是以陈心陶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山医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和育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山医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的指示要求,认真学习和弘扬“心陶精神”,充分发挥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努力培养更多创造性、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为推动中山大学内涵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作出新的贡献。

 

(稿件来源:党务工作室,初审:张晓红,审核:王斌,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