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重视AI应用,发挥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在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发布人:关苑君

仲夏广州,骄阳似火,海天云蒸,但炎炎烈日难挡全国“寄生虫学人”的研学交流热情。

       2023年7月19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主办,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和广东省寄生虫学会联合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广州金城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全国73个医学院校、科研院所从事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科研、临床和防治工作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自2007年第一次研讨会在中山医学院召开以来,论坛坚守“研讨教学,聚焦育人”办会初心,每年轮流在相关高校举行年度研讨会,迄今共举行了15次会议,本研讨会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医学教学交流共享平台。

       7月19日上午8时30分,研讨会正式开始,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党委委员、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吕志跃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山医学院院长匡铭教授和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张琪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开幕式后,吴忠道教授(中山大学)、诸欣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主持举行了专题报告会。彭鸿娟教授(南方医科大学)作题为“立足学科基础创新教学改革,建设国家一流专业与课程”的报告;辛致炜教授(成功大学)作题为“人工智能导入教学现场教材制作”的报告;赵亚教授(空军军医大学)作题为“基于XR虚拟仿真新技术的寄生虫学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报告;黄慧聪教授(温州医科大学)作题为“重实践、拓思维的《医学寄生虫学》智慧教学的探索及实践”的报告;冯萌副教授(复旦大学)作题为“人体寄生虫学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初探”的报告;王婷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作题为“如何带领学生(本科生)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的报告;吕志跃教授(中山大学)作题为“涓滴成河,风来帆速—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大赛经验分享”的报告。七个精彩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参会代表的共鸣和思考。

       会议报告结束后,在吕志跃教授的主持下,诸欣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齐永芬教授(北京大学)、陈建平教授(四川大学)、辛致炜教授(成功大学)、赵亚教授(空军军医大学)、方强教授(蚌埠医学院)就人体寄生虫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人工智能(AI)技术对传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冲击、思政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入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并盛赞此次大会的高水平、高效率。与会专家进行热烈交流讨论后一致认为,AI技术作为一项创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既为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智能化教学平台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需求和进展,个性化地提供教学内容、习题和答疑服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虚拟实验室可通过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和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巧;数据分析与诊断可对不同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和诊断辅助,提高诊断准确性;智能教材和学习资源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自动调整内容和难度,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扩展资源;联机学习和合作学习可实现学生之间的联机学习与合作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更深度地与现代学生需求相适应,引入更具互动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手段,以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吴忠道教授在最后总结时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振兴的新征程中,作为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的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高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积极探索AI技术的应用前景,进一步发挥本课程在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独特示范作用,将人体寄生虫学教育融入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以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导向,促进人体寄生虫学可持续发展。为此,他建议将“人工智能发展与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新机遇”作为2024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的主题。  

       7月17日,与会代表还参加2023年岭南热带医学与生物安全青年学术论坛大会。在会上,20位国内知名专家就国家生物安全、传染病防治、媒介防控等热点问题及前沿进展作了特邀专题报告。

       7月18日,代表们还专程来到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进行现场考察,并就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作深入交流。南山镇曾是血吸虫病流行区,疾病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在党领导下,开展了以消灭钉螺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血吸虫病,为广东全省率先在全国消灭血吸虫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与著名寄生虫学家、中山医学院教授陈心陶先生及其科研防治团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分不开。上世纪50年代初,陈心陶教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包括南山镇在内的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开展血吸虫病调查研究。他提出了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性血防对策,为广东省和全国消灭血吸虫病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他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陈心陶教授去世后,南山镇政府为陈心陶教授修建了“陈心陶纪念地”,2021年还建成记载和展示陈心陶先生光辉事迹的“初心学堂”。2022年,由中山大学陈心陶故居、陈心陶曾经工作场所北校园寄生虫学楼、中山大学医学博物馆、南山镇陈心陶纪念地和初心学堂组成的“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荣获首批国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已经成为中山大学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18日上午9点,中山大学医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会开幕。南山镇党委副书记叶永锋,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张琪教授出席并致词。七位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负责人或代表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与会代表通过投票方式,还通过了由中山医学院提出的“关于成立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及相关学科类课程思政建设联盟”的倡议。

       本次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研讨会是新冠疫情结束后的首次线下会议,专家同仁特别珍惜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家欢聚一堂,不仅交流了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的最新成果和经验,还就AI时代教学模式转变、教材更新、实践操作加强、学生业余科研训练等方面广泛讨论,充分展现了学术界同仁将课程思政、人工智能与推动人体寄生虫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前瞻性视野,展现了为党和人民培养值得信赖的好医生和为早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自身智慧和力量的热情和决心。大会召集人、中山医学院吴忠道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本次研讨会聚焦课程思政建设和集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这一主题,传承了“寄生虫学人”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彰显了对人体寄生虫学的热爱和对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执着,突显了对研讨会这一交流平台和运行机制的高度认可。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在吴忠道教授和吕志跃教授的总结和寄语中落下帷幕,与会者一致高度评价本次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期待下次再相聚。

第十六届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专家合影

 

(撰稿: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初审:张玉琦,审核:王斌,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