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救国兼救世,医病医身更医心
——2023年中山医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名师简介:肖海鹏,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专家。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内分泌科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医院管理智库专家。教育部新医科建设工作组成员,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等多项课题,学术成果发表在BMJ,Lancet Digital Health ,Cell Research, Cell Discovery, Thyroid,JCEM, Diabetologia,Molecular Therapy 等国际权威期刊。主编国家规划教材《临床医学导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临床基本技能(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副主编《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多部教材。教育部首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Honorary Fellowship奖项(中国首位获奖专家)。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每到毕业季,看着大家青春洋溢的面庞,我都会想起自己的青春时代。我从中山先生创办的执信中学毕业,1982年考入中山先生学医的中山医学院,1988年毕业后留在了中山一院,从一个医学生、住院医生,成长为教授、院长,血脉中传承赓续的是中山医基因,身上烙上的是中山医印记,骨子里散发的是中山医味道。在这一平方公里之内的土地上求知、奋斗了四十四年,看到一级又一级学生满怀憧憬走进医学的殿堂,又目送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奔赴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心里感慨万千。
在中山医这片沃土上,留下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山医人不懈奋斗的人生足迹和永久的青春记忆,传颂着一个个美好而感人的中山医传奇。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刻下了尽显中山医底色、中山医风格、中山医味道和中山医气派的中山医烙印。我将我对中山医的深厚感情编写了一首中山医之歌,经我的老师、医学文人、国家名师王庭槐的指点润色,在此我也献给每一位中山医学子,希望能增强大家在前行路上作为中山医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珠江水长,白云红棉。
巍巍红楼,杏林风景。
柳叶刀手,博济天下。
不畏艰险,中山情怀。
救人救国兼救世,医病医身更医心。
情牵黎庶有大爱,心系苍生自从容。
青春扬帆,逐梦启航。到2049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在座各位正当年。那时那刻,你们的成就将代表中国医学的水平。你们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世界就是什么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健康中国梦能否由你们托起,你们是否能引领未来医学科学的创新发展方向,你们能否成长为堪当健康中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重任的国之栋梁、国之大医,这一份份考卷需要你们用一生的奋斗去作答。临别之际,作为中山医人,你们的学长,我谈几点期望与大家共勉。

一是敢为人先。历史铸造出光荣传统,中山医曾有中国西医史上的许多第一,甚至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一。走出校园,你们也要继承发扬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和革新魄力,主动参与卫生健康领域的创新技术迭代,创新成果转化的进程,以不变的创新激情去应对和化解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对接世界前沿的自主创新中勇攀高峰。

二是求真求是。追求新知、追求真知、追求真理是我们医学生的专业品德。不断发展进步的医学史,也是众多自然科学探索者前赴后继的历史。离开校园,不停止的是勤学有恒的青春步伐。要继续把求真知、守真理、悟真谛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保持思想活力,以持之以恒的韧劲应对当下知识的快餐时代,在纷繁海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追求知识的本真与整体,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
三是求正求变。中山医“三基三严三早”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珍视和坚守。在形形色色的世风流俗中,我们要精进对知识的追求,坚持独立思索和自由探究,将所学所思同国家与人民的需求,同工作岗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用真才实学服务人民,贡献国家,回馈社会。“明者因时而变”,在守正的同时,也要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能力。在新时代,如何用新的发展理念,构建医学发展的新体系、新格局,推动医学高质量发展,要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这些关乎国家、关乎人民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四是天下为公。目前,我国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看好病”“病有良医”的需求。我国现有医生数量仍明显不足,质量仍亟待提升。
根据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截至2021年末,我国执业(助理)医师428.7万人,每千人口仅3.04人,其中中部和西部分别仅为2.96和2.88人,发达国家一般大于4人;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本科及以上仅占60.8%,基层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本科及以上甚至仅占17.5%。全球范围来看,《柳叶刀》202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若以全民健康覆盖至少80%的人为标准,全球还缺约640万名医生、3000万名护士与助产士、290万名药学卫生人员。而我国当年全民健康覆盖仅为69.9,即每100人中有效医疗可及69.9人,排在全球第58位。
医学拔尖领军人才缺乏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同样令人担忧。2022年Research.com公布的医学领域全球Top 1000顶尖科学家,境内无人上榜;拥有顶尖医学科学家数量排名前10的大学和机构,均在美英两国。境内医疗机构2020年在四大临床医学期刊(NEJM、Lancet、JAMA、BMJ)和CNS(Cell、Nature、Science)发表的论文分别仅占2.2%和1.9%,近五年我国前十医院在CNS和四大临床医学期刊发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仅占美国前十医院的1/6。
本月初,《柳叶刀》发表《Lancet Commission on synergies between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health security, and health promotion》,指出:COVID-19大流行表明,当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基于自身利益与殖民主义”思维的考虑,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层面的全民健康覆盖造成严重损害。要持续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和公平性、可及性、同质性以及质量水平,全球仍面临巨大而严峻的挑战,但这恰恰是你们这一代人应承担的使命与担当,也是你们实现人生追求、成就伟业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时代背景下,心怀“国之大者”,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同质性,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山医智慧、中山医方案、中山医力量,是我们中山医人应有的最大志向和责任。
同学们,题写红楼上“中山医科大学”几个金漆大字的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一位老师、一位医生、一位校友、一位资深学长,我也希望你们坚守“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初心和使命,传承中山医人“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为一切病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国之大医”情怀,脚踏实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人民最需要的祖国大地上。
时代巨变,青春一脉相承。100多年来,几代中山医人不懈奋斗,在中国西医发展史上留下了无悔的足迹。希望你们能传承、发扬赓续百年的中山医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在青春的赛道上呼喊着“请党放心,健康有我,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中跑出最好成绩,书写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青春答卷,也不负于“无敌中山医”的盛名。
光荣属于你们!未来属于你们!最后祝福大家的前程就像我们深爱的中山医一样,光明灿烂、锦绣辉煌!
(转载来源: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初审:张玉琦,审核:杨霞,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