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三位中山医校友当选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
三位中山医校友当选为院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中山医1987级研究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刘超教授(中山医1988级研究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中山医医疗系1981级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骏,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务副院长,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特种医学组)、CSCO鼻咽癌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主任委员、第八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医学部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分会常委。
马骏教授长期从事鼻咽癌的临床诊治工作,围绕提高鼻咽癌疗效开展了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发表SCI论著230余篇,包括NEJM、Lancet、JAMA、BMJ、 Lancet Oncol等。
马骏教授作为主席领导制定了《中-美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诊治指南》,是医学领域内首个由中国学者牵头、联合美国学术组织合作制定的国际循证指南。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中国科协生命科技十大进展2项。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CSCO临床肿瘤学年度成就奖,获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超,教授,曾任广州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著名警务技术专家。早在2021年4月,刘超就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是当时全国地方公安机关唯一有效候选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地方机关首位入选院士有效候选人的基层专家。
刘超教授在一线从事法医学研究与鉴定30余年,在死因鉴定、DNA数据库技术、疑难检材DNA检验、国产试剂及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刘超教授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制定公安行业标准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主编卫生部规划研究生教材《高级法医学》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355篇,其中第一或通讯发表SCI论文55篇;他创建了广东省法医遗传学重点实验室、法医病理学公安部重点实验室,被人社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刘超教授荣立个人一等功2次,先后荣获“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超教授在我院举行的中山大学特聘教授聘任仪式上强调,60岁对于科研工作而言正值壮年,他将会全情投入法医系的建设,为我院法医系的壮大贡献更多力量。
黄晓军,血液病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四、五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国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等临床方向研究,带领团队突破国际半相合移植禁区,创建白血病治疗新模式,使半相合移植治疗白血病的3年生存率由约20%提升至约70%,被誉为“北京方案”。
黄晓军教授于1987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国自然“杰青”、国自然重点项目、国自然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多篇,被引10867次,获批专利2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奖。
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位优秀的校友就是一面高昂的旗帜,中山医将不断传承并发扬“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聚焦学术、聚焦育人、聚焦人文,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贡献更多中山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