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学院杏林人文讲座【第三期预告】| 邓小南:门户内外——从考古资料看唐宋女性生活

发布人:张玉琦

“她的名字,被史书省略;

她的姿态,却藏在器物深处。”

一抹胭脂、一方墓志、一纸签名,

都是她们沉默的自白。

从闺门之内到市井之声,

马蹄轻踏,烟火生香。

当文物开口,

沉默的“她”终被听见,

不再无名。


 

第3期杏林人文讲座恰逢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讲授《门户内外——从考古资料看唐宋女性生活》,带领大家从考古视角走进古代女性的真实日常,探寻她们在妆奁细节、墓志铭文与生活器物中的人生印记,解读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多重角色与文化意涵。在这个关于感念与致敬的日子里,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细节,理解母爱在千年时光中的延续与回响。

门户内外——从考古资料看唐宋女性生活


 时间:5月11日(周日)下午16:00-18:00

地点:北校园新教学楼305课室

主讲人:邓小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

主办单位:中山医学院

承办单位:中山医学院团委学生会学术部、学生媒体中心

 

内容提要

文物不会说谎!

三扇窗带你走进唐宋女性的真实世界:

第一扇窗:妆奁里的 “自我” 与 “时代”

一抹胭脂,是女性对美的自我宣言,还是时代规训的无声烙印?梳篦纹样流转千年,镌刻的是个体审美的自由,还是礼教桎梏的密语?

第二扇窗:墓志中的 “身份” 与 “声音”

当史书仅以“某氏”模糊带过,墓志铭文如何将符号还原为有血有肉的“她”?工整楷书之下,那些被抹去的呐喊与未竟的抱负,是否仍在等待历史的聆听?

第三扇窗:门户间的 “边界” 与 “突破”

文书上娟秀的签名、壁画中飒沓的马蹄,如何撕裂“闺门不逾”的教条?从灶台烟火到市井喧嚣,她们以怎样的姿态踏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当文物开口,千年前的 “她” 不再是模糊剪影 —— 妆奁、墓志、器物皆为钥匙。让我们探寻唐宋女性门户内外的真实人生,解锁时光封存的鲜活故事。

 

主讲嘉宾介绍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雅讲席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国家级教学名师。

其在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及唐宋妇女史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等著作填补了研究空白,对唐宋制度演变及女性社会地位研究贡献突出,被称为当代历史学界的标杆人物。

 

参加须知

1、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信息,报名截止时间为5月9日(周五)中午12:00。

2、请参加讲座的同学带好讲座本,讲座结束后将在现场盖讲座章。

3、讲座开始前将会派送小礼物,包括特别定制的明信片、中草药书签和钥匙扣等,请大家提前15分钟到达讲座现场。

4、请尊重版权,勿录音、录像或以任何形式在未经许可的媒介传播。


 

报名链接

报名截止时间:

5月9日(周五)中午12:00

 


 

第二期杏林人文讲座

王一方:切肤之痛——人类痛苦的立体观照

精彩感想回顾:

中山医学院2023级沈欣月:

王教授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它深刻揭示了痛苦的复杂性——它既是神经信号,也是心灵叙事;既是需要缓解的症状,也可能是成长的催化剂。医学视角让我们精准干预疼痛,但人文思考提醒我们:真正的疗愈不仅需要药物,更需要理解与意义。止痛药的成瘾风险警示着“消除痛苦”的悖论,而AI的发展则迫使我们思考:当技术能屏蔽所有不适,人类是否会失去某种重要的生命力?或许,对痛苦的终极应对不是逃避,而是学会与之共处,并在其中发现更深层的自我认知。

中山医学院2023级孟苏子龙:

王一方教授以深邃的视角揭示了医学人文的核心命题。从止痛药的伦理困境到哲学史上对痛苦的思辨,从无法显影的疼痛到医患间的叙事鸿沟,讲座层层剖析痛苦的多维本质,令人深思。医学不仅是技术的精进,更需直面人性褶皱中的呻吟与沉默。当技术理性与生命温度碰撞,唯有共情与哲思能打破桎梏,让医者真正成为“痛苦”的解码者。这场探讨不仅深化了对医学本质的理解,更为未来医者点亮了一盏人文之灯——治愈之路上,科学与悲悯应当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