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我院田国宝教授科研团队在传染病领域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感染性疾病》发表细菌耐药最新研究成果
田国宝教授任职于我院免疫学教研室和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期,田国宝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在传染病领域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感染性疾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2015年影响因子21.372)发表多粘菌素耐药最新研究成果,并引起科学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同行和媒体的持续关注。
细菌耐药问题一直是困扰医院临床的一大难题,“超级细菌”的不断出现更是引起公众的极大恐慌,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直接死于耐药细菌感染的人数超过100万人,并预测照此趋势到2050年死亡人数将达1000万人/年。而我国是细菌耐药的重灾区。鉴于细菌耐药问题的严重性,2015年-2016年,欧美、我国等多国政府都颁布了针对耐药细菌问题的国家行动计划。2016年,G20杭州峰会、联合国大会、世界银行等都相继提出旨在抑制细菌耐药问题的全球行动。
多粘菌素是临床抗击细菌感染的“最后一线”药物。此前研究均表明多粘菌素耐药机制都是由染色体介导,而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合作团队于2016年初在《柳叶刀感染性疾病》上发表论文,发现并提出了多粘菌素耐药的新机制和新观点:质粒也可以介导多粘菌素耐药,并阐明是由质粒携带的MCR-1基因引起(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2016;16(2):161-8)。本文是该合作团队继发现MCR-1后,在细菌耐药领域的又一重要发现,研究成果阐明了多粘菌素耐药新机制MCR-1流行现状和趋势,更进一步揭示了MCR-1临床感染和定植的关键风险因素。
该论文首先对采集自广东和浙江临床病人和健康人21621份样本做了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CR-1阳性率逐年显著升高,临床病人甚至健康人都检出MCR-1,而且MCR-1阳性菌株更容易形成多重耐药或泛耐药菌株。同时,运用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了MCR-1质粒和菌株类型。研究结果显示,不仅携带mcr-1基因的耐药质粒类型具有丰富多样性(如IncX4、IncI2等),而且携带MCR-1的菌株类型也相当丰富(如ST10, ST156, ST131等),表明MCR-1同时存在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的巨大风险,需引起全球持续广泛重视。在此基础上,该论文分别从临床感染病例和定植病例两方面,研究影响MCR-1临床感染、传播和预后的关键风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MCR-1感染病人而言,是否使用过免疫抑制剂以及住院前抗生素使用史是影响MCR-1感染的关键风险因素,而MCR-1定植病人住院前抗生素使用史以及居住周边是否存在畜禽养殖场是影响MCR-1定植的关键风险因素。该研究成果对MCR-1的临床的影响和危害有了新的认识,为临床MCR-1阳性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指导。

Figure: Minimum spanning tree of mcr-1-positive E coli by MLST type and gene allele from colonized patients from hospitals and colonised health volunteers
论文信息:Yang Wang, Guo-Bao Tian(共同第一作者), Rong Zhang, Yingbo Shen, Jonathan M Tyrrell, Xi Huang, Hongwei Zhou, Lei Lei, Hong-Yu Li, Yohei Doi, Ying Fang, Hongwei Ren, Lan-Lan Zhong, Zhangqi Shen, Kun-Jiao Zeng, Shaolin Wang, Jian-Hua Liu, Congming Wu, Timothy R Walsh, Jianzhong Shen.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outcomes,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mcr-1-positive Enterobacteriaceae in patients and healthy adults from China: an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study.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Available online 28 January 2017.
全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330991630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