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节】第八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免疫专场学术报告会
11月28日下午,第八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免疫专场学术报告会在科技楼15楼博爱厅顺利召开,全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本次免疫专场学术报告会由中山医学院免疫教研室主任黄曦教授主持。报告会邀请到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张永振教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利民教授,暨南大学尹芝南教授,广州医科大学彭涛教授以及中山医学院免疫教研室周洁教授和杨克礼教授作了精彩专题报告。
张永振教授以“无脊椎动物病毒圈的重新界定”为题,从RNA病毒在生物学进化的角度让我们刷新了对当今病毒学的认识,他的研究团队对九个动物门的超过220种无脊椎动物标本进行了宏转录组测序,发现了1445种全新的病毒,刷新了我们对当今病毒学的认识填补了对生命起源的认识。有意思的是他们发现了几种新病毒以具中国特色的“楚、赵、燕、荆”汉语命名,为中国在病毒学起源与进化的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郑利民教授以“肿瘤组织免疫微环境的塑造与临床意义”为题,提出了肿瘤治疗的新思路——联合治疗。郑教授认为不同组织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不同,PDL1主要表达在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上,并且与活化组织微环境相关,PD1/PD1L+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回复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潜能,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疾病的免疫细胞治疗的新方法。
尹芝南教授讲述了γΔT细胞在抗感染免疫和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他提出γΔT细胞是一群最早到达神经炎症部位和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并且能够最先分泌IFN-γ做出应答,在肝损伤的情况下,这一群细胞能够抑制CD4T细胞产生的IL-17,对肝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为抗肿瘤的免疫细胞疗法提供了新思路。
彭涛教授围绕“内质网应激介导疱疹病毒激活潜伏感染EB病毒的机制研究”,提出HSV-1感染能够激活潜伏在免疫细胞中的EB病毒,而HSV-1的这种作用可以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实现。而目前治疗鼻咽癌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病毒复制的晚期,还没有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入侵,那么,彭所长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疱疹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阐释了HSV-1的感染如何诱导潜伏感染的疱疹病毒复发,为研究治疗EB病毒引起的鼻咽癌的药物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
杨克礼教授报告题为《DC细胞对一型干扰素的调节》,杨教授提出pDC细胞可以高分泌一型干扰素,而Zc3h12c在人类pDC中高表达。杨教授发现Zc3h12c缺陷小鼠中的pDC细胞一型干扰素分泌下降。杨教授提出Zc3h12c在银屑病病人中高表达,因此有望在自身免疫疾病银屑病中有重要作用。
周洁教授以《骨髓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稳态及功能的调控机制研究》为题,指出基质细胞膜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对造血干细胞(HSC)的稳态起着重要作用。周教授发现ICAM1能通过非细胞内源性调控机制影响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后续将继续研究具体细胞机制。周教授这一发现对白血病等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