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病毒,新伎俩”——秦成峰教授讲述寨卡病毒的前世今生

发布人:中山医学院

    自2016年2月1日世卫组织宣布zika病毒正在美洲地区“爆炸性传播”以来,巴西密集出现的新生儿小头畸形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即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月8日宣布把对zika病毒的警戒水平提升至最高级别。针对寨卡病毒的全球风险和防御要求,6月2日下午,中山医学院黄曦教授团队邀请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主任秦成峰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秦教授就寨卡病毒的起源和最新研究进展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老病毒,新伎俩——寨卡病毒的前世今生”的学术讲座。

1

    秦教授长期从事虫媒黄病毒感染的防治基础研究。讲座伊始,秦教授对寨卡病毒的起源以及流行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提出寨卡病毒并非一种新型病毒,1940年在非洲就被发现,此后也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美洲地区。但由于寨卡病毒引起的病症较轻,病程短,死亡病例罕见,并没有引起世界的关注。然而在过去一年中,寨卡病毒在南美地区爆发了大流行,巴西密集出现的新生儿小头畸形引起全球广泛关注。2016年2月8日,我国发现第一例寨卡病毒输入病例,随即第二例输入病例在广州发现。秦教授研究团队立即从病人尿液中分离出寨卡病毒,并且通过直接用寨卡病毒感染小鼠子宫中胎儿的方式,首次证明了寨卡病毒能够引发小头畸形。秦教授团队已经建立了灵长类动物的感染模型,通过感染恒河猴,持续监测病毒在恒河猴体内的感染情况,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的恒河猴会出现与病人类似的症状,持续10天的发热及病毒血症,而尿液和唾液中也能持续检测到病毒,秦教授表示他们会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畸形的致病机理。

    秦教授指出寨卡病毒作为黄病毒科的老成员,过去一直不受研究人员的重视,近两年该病毒导致小头畸形的“新伎俩”却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如何运用现代的研究技术进一步解析病毒的结构以及感染的机制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秦教授通过分析寨卡病毒的结构,发现寨卡病毒相对于其他黄病毒科的病毒更加稳定且耐高温,表面更加光滑,这也解答了病毒为什么能在尿液和唾液中持续存在。同时,他指出寨卡病毒晶体结构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将为寨卡病毒的侵入和致病机理提供直接证据。秦教授的精彩报告引起了大家的热切关注和积极讨论。

    热烈的学术交流氛围一直持续到当天下午召开的寨卡病毒研究进展学术交流会。秦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赵卫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以及我校寨卡病毒研究小组的师生们参加了本次学术讨论会,双方就目前各自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确定了未来课题合作计划,希望在寨卡病毒的研究领域尽快取得重大突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