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山医学院学术节(作者:中山大学香港校友会理事长、1956届中山医校友李烈教授)
编者按: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医学会主席、中山大学香港校友会理事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1956届中山医校友
应母校中山医学院之请,参加该校的第二届学术节。
这个学术节用一周的时间,围绕学术这主题,举行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不限于论文宣读,从高水平的诺贝尔奖得主讲座,到一般的技术上革新,多方位展示,适合不同层次参与者的兴趣,比现在有些王婆卖瓜式的学术活动好多了,我感到很实在,对参与者甚有裨益。
和我读书的时代比较,“中山医学院”确是“小”了,不是指规模,而是没有管得过去那样宽:现在附属医院由大学直接管辖,有一些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分了出去独立成了另一学院,剩下医学院的学科,数目相对少了。有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说都变成基础部了。其实,医学院成了综合大学一部分后,学科的调整是正常的,是为了学科发展与资源的善用。我参加中山医学院学术节,让我从另一角度去观察,这样的调整好处在哪里。
现在的中山医学院,成为综合大学一部分后,行政管理上的广度不如以前的大,能把精神主要集中在基础学科与实验室建设上(但仍与临床学科有紧密连系)。医学基础学科水平是代表医学院的真正实力之一,十分重要,而实验室建设是重中之重。没有基础学科的进步,医学发展是句空话。过去,我担任(广州)医学院院长期间,也曾建立了五个研究所,十五个研究室和一个中心实验室,如今,大都运行良好,不少发展了,出成绩了。今次我在中山医学院学术节中,看到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报导,在质在量都超乎现今的一些学术会议,实验室建设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甚大。我相信,中山医学院这个路向是对的,假以时日,定会出更多的成绩。
以实验室建设及研究成果带动教学,有如教学医院做好医疗工作带动临床教学一样,不存在重不重视教学的问题,我现在仍担任一份杂志的审稿工作,不少教学研究文章,说的多是如何用各类方法,把知识“灌”入学生脑袋内,这是真正的填鸭。对医学生培养,采用一色大小的规格,或者没有实践只会背书,何来创造?中山医学院学术节有不少介绍实验室建设的人和事,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所以我说这个学术节很实在。
“校友日”活动是学术节其中一部分,也离不开学术这主题,没有“热闹”的社交场面,没有夸夸其谈,而是从学术中看到校友的成就。这次参加活动的一位校友(编者注:指清华大学附属一院院长
有人统计过,现在的学术研究,有近1/3造假的。普遍认为:现在学术界华而不实的多的是,垃圾论文多的是。社会上一天到晚评奖不断,各种称号有如皇帝封诰,随意得很,称什么都可以,肉麻当有趣。有的人不跑实验室而去跑关系,终日混在名利场,这是科学工作的应有态度吗?这等现像,腐蚀了人的灵魂,坑害了下一代,窒息了科学的发展。学术节让我这个快要被窒息的人,能吸入些新鲜的空气,从这点看,收获也不少。
此次学术节,让我认识好些医学院的校友及行政管理人员,他们给我的印象是踏实,肯干、有效率(近年来我被一些浮夸吓怕了,甚至有些过敏,所以对踏实作风达到偏爱的程度)。
我希望和母校常来常往,毕竟,我的路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这是我的起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