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举行沃尔巴克氏体控制登革热高峰论坛
2014年11月5日至6日,中山大学在北校区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沃尔巴克氏体控制登革热高峰论坛。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Ary Hoffmann,美国著名医学昆虫学家、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Edward Walker,美国著名医学昆虫学家、肯塔基州大学医学昆虫学教授Stephen Dobson,国际原子能机构蚊媒控制专家Jeremie Gilles博士,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微生物和分子遗传学奚志勇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主任洪晓月教授等专家参与讨论。广州市卫生局陈怡霓局长、唐小平书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林立丰副主任、广东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张燕科长,广州市科信局农社处沈于阗副处长,广州市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处周端华处长,中山大学余敏斌副校长、中山大学医学部兼中山医学院党委夏丹书记出席了会议。

今年,广东登革热疫情严峻,病例数已超过历史病例数的总和。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教授带领的团队运用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成功研发了一种阻断登革热传播的新型策略。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非携带沃尔巴克氏体雌蚊交配所产的卵不能发育,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雄蚊不会叮咬人),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控制登革热的传播。),相比较于传统杀虫剂持效时间短、污染环境、易产生抗药性、费用昂贵等现状,沃尔巴克技术具有高效、持久、环保、无抗药性问题以及低成本等优势。而且,杀虫剂对隐匿的蚊子孳生地束手无策,而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则可以利用雄蚊主动去找到雌蚊发挥效用。研究还发现,这些蚊子携带沃尔巴克氏体以后,沃尔巴克氏体在蚊媒体内能对多种人类病原体(如登革病毒、黄病毒和疟原虫等)产生抗性,沃尔巴克氏体就如同“疫苗”一样阻隔了病毒,使病毒无法在蚊媒体内发展和传播。奚志勇教授介绍,受感染蚊子品系的建立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作,每次有新的地区需要种群替换,只需从最初的品系中分出部分蚊子去当地投放即可。
沃尔巴克技术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控制蚊媒和蚊媒病的一大热点,盖茨基金为此投入了数千万美元的资助。目前,该技术已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入现场试验。2013年12月,该项目作为微生物农药获得了农业部批发的田间试验许可证。明年春季,将在广州南沙区投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进行“以蚊治蚊”的实地研究。
本次高峰论坛期间,各位专家对广州登革热疫点和现场释放点进行了调查,对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在现场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现场试验经验,对进一步优化广州现场试验方案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为2015年广州现场释放沃尔巴克蚊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