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贤、继承传统——寄生虫学党支部赴三水祭拜陈心陶教授墓

发布人:中山医学院

      4月3日上午,寄生虫学党支部组织全体教研室老师及研究生党员赴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九龙岗,为我国著名寄生虫学专家陈心陶教授(1904-1977)扫墓,缅怀这位为广东省率先消灭血吸虫病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参加祭拜活动的还有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佛山市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水区南山镇(原六和镇)党委、三水区六和镇卫生院部分党员干部及三水区六和小学师生代表一行80余人。我院陈琼珠副院长出席拜谒活动。
      拜谒仪式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张贤昌所长主持。仪式上,我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吴忠道教授介绍了陈心陶教授的生平,回顾了陈心陶教授求学、任教、领衔血吸虫病防治的光辉人生历程。陈心陶教授不仅是中山大学寄生虫学学科的奠基者,也是国际知名蠕虫学专家,他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包括广州管圆线虫在内的数十种蠕虫,并且在医学吸虫分类学和生态学领域取得了众多开创性研究成果。吴主任表示,陈心陶教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我们学习楷模,在陈心陶教授诞辰110年之际,我们要继承先辈遗志、弘扬优良传统,为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学科建设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随后,拜谒者列队向陈心陶墓鞠躬并敬献花圈,表达了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陈心陶教授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先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广州解放后第三天,陈心陶教授毅然从海外回国,任教于岭南大学医学院。1950年,陈心陶教授承担广东省“大肚病”(即晚期血吸虫病)的调查与防治任务,在广东省血吸虫病重疫区——四会县草塘(现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首次发现并证实广东省流行血吸虫病,继而组织开展钉螺生态、血吸虫生理、人体防护、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与防治对策的系统研究。基于研究结果,他提出“结合农村实际,兴修水利,围垦开荒,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控制流行与消灭血吸虫病策略,为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消灭血吸虫病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在血吸虫病病防治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受到毛泽东主席先后三次接见。1977年,陈心陶教授因病去世,1990年,为纪念陈心陶教授的卓著功勋,三水县委、县政府在九龙岗建立了陈心陶教授陵园并竖立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