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光辉足迹,扬先辈遗风

——中山医学院已故教职工生平简介

发布人:谭勇

       日月其除,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在栉风沐雨中经历了峥嵘岁月,走过了漫漫长路,成就了今日的辉煌。现今的中山医学院得以有傲人的学术成就与国际影响力,离不开党和国家、广东省对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离不开历届校院领导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也离不开老一辈中山医人淡泊名利、脚踏实地、呕心沥血的默默付出,以及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这种付出,是中山医学院得以傲立于世界医学院之林的重要支柱;这种精神,更是鼓舞新一代中山医人拼搏奋进的力量源泉。

       自2009年4月中山大学“医学教育口述史”项目启动以来,我院努力发掘我校医学教育历史,表彰医科前辈严谨的科学作风与治学态度,铭刻他们为祖国卫生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以此激励后人,将中山医学教育优良的教学特色和学术传统发扬光大。2016年,我院又启动了“老中山医人口述史”工作,丰富了校史文献库进一步推动了校史教育,令广大青年教师及学生对中山医精神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与更深刻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作为我院医学史的重要一环,收集整理近年来故去的中山医教职工生平资料也成为我们当下要做的一个紧迫工作。在学校档案馆和已故教工家属的支持下,我们收集整理了自2017年2月至今已故教职工的生平资料,惟表敬意,以启后人。

        2017年6月11日,我院生理学教研室教授陈培熹同志因病逝世。陈培熹同志(1923-2017)于1948年9月来到原岭南大学医学院工作,历任生理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同时,任原中山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神经生理研究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享受卫生部“享受特殊津贴”。在中山医工作期间,陈培熹教授潜心于痛觉生理和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奖、广东省高教局科技成果奖等。曾任卫生部专题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协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针麻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编委、《生理学报》编委等。

       9月29日,我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授简志瀚同志于美国纽约逝世。简志瀚同志(1929-2017)历任北京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助教,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助教,中山医学院病理生理学讲师、副教授,中山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授。曾任中山医学院基础部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医学院基础部副主任。任教期间曾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免疫生物研究中心进修。简教授治学严谨、教学成果丰硕,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曾获广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曾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山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8年1月22日,我院生理学教研室教授侯慧存同志(1926-2018)因病逝世。侯慧存生于1926年6月15日,是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的侯宝璋教授长女,我国传染病学泰斗、原中山医科大学校长彭文伟夫人。侯慧存和彭文伟在1949年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但是他们放弃了在美国的工作机会,毅然决定回国报效祖国,建设新中国。侯慧存同志于1953年4月来到原中山医学院工作,历任生理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曾任美国南伊利诺伊州大学生理学客座教授。侯教授潜心于消化生理、心血管生理和针刺机制的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科研论文多篇,研究成果曾在全国及广东省有关会议进行交流。曾任中国生理学会会员。工作期间积极开展医学英语班教学,其成果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为生理学全英班教学奠定了基础。

       2月28日,我院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技师凌启波同志因病逝世。凌启波同志(1925-2018)于1943年11月到原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研究所工作,历任技术员、技士、技师、主管技师、副主任技师、主任技师。期间曾担任各届研究生课题研究的技术指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致力于病理特殊染色和组化技术,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获广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优秀奖。曾任《中华病理学杂志》第三届编委,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学组第一、二、三届领导小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病理学分会第四、五届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学组第一、二、三、四届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学组顾问等。个人曾获评中山医学院第三届“柯麟医学奖”,中山大学“卓越服务奖”,广东省卫生系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广东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及“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3月10日,我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教授邝国璧同志因病逝世。邝国璧同志(1925-2018)于1953~1994年期间先后担任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专业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解剖学教研室和脑研究室副主任。作为我国知名的解剖学专家和学者,邝教授把解剖学教学与科研作为终身追求目标,多年负责留学生和全英班的教学工作,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和校级优秀教师。她先后发表论著8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协作基金资助。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十余个奖项。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5月31日,我院组胚教研室教授杨淑珍同志因病逝世。杨淑珍同志(1935-2018)1959年9月进入中山医学院组胚教研室工作,历任组织学与胚胎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曾任原中山医学院组胚学教研室副主任,学科组长,党支部书记、组委,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生物科技中心访问学者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她潜心于人胚胎视网膜发育和大鼠移植视网膜发育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其关于“人胚胎视网膜发育”的研究,被鉴定为广东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收入于《国人胚胎发育调查》一书。首次成功将鼠胚视网膜移植于中脑,且首次观察到PV免疫反应节细胞与上丘的联系。曾获评1989年度校级先进工作者,1985年度基础学院先进工作者,并与香港中文大学进行科研合作。

       6月13日,我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副教授刘达宏同志因病逝世。刘达宏同志(1938-2018)1964年7月到原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兼任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广东省动物学会会员。他潜心于我国人体弓形虫和弓形虫病的研究,1979年即成功从人体分离出病原体,建立我国第一株人体弓形虫。在《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年报》发表《广东弓浆虫病一例初报》《弓形虫动物感染试验》《人体弓形虫在猫肠内发育的实验观察》《弓形虫速殖子感染中间宿主的途径》等多篇论文,研究成果曾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并参与编写《人体寄生虫学》《人畜共患病》等多部著作。

       7月23日,我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主管技师何书明同志因病逝世。何书明同志(1938-2018)于1959年9月来到原中山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工作,历任技术员、技师、主管技师,兼任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广东省动物学会会员。工作期间,熟练掌握血吸虫病的物理诊断与化学诊断方面的专业技术,参与蠕虫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发表《动物肠粘膜日本血吸虫卵四环素荧光染色的初步观察》《蠕虫免疫反应中有关抗原活性物质分离的初步探讨》等多篇论文,研究成果曾获广东省消灭寄生虫病科研成果奖,个人曾获学院“科技工作积极分子”表彰。

        8月13日,我院核医学教研室副教授吴乃允同志因病逝世。吴乃允同志(1935-2018)于1961年9月到原中山医学院放射医学教研室工作,任助教。1972年6月转至原中山医学院医教组工作,任副科长,分院副主任。1980年1月转至原中山医学院核医学教研室,任讲师,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他潜心于糖皮质激素受体(GCR)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的研究,同时在新鱼腥草素,新酮醛等药物抑制肿瘤的效果与机制的研究中卓有建树,研究成果曾多次发表在国内知名杂志中。曾多次被评为中山医学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1986年被评为中山医科大学优秀教师。

       9月29日,我院人类病毒研究所副研究员钟灿榕博士(1991-2018)因病逝世。她潜心于卡波西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关系的研究,同时在来源于天然产物的相关化合物抑制肿瘤的效果与机制的研究中卓有建树,研究成果曾发表于国外知名杂志中,引起学界的高度热议。

        同年12月,解剖学教研室副教授严伟新同志(1936-2018),因病逝于广州。严伟新同志1963年12月到原中山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严伟新同志一生致力于解剖学教学,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多篇,曾任《广东省解剖学杂志》(现《解剖学研究》杂志)编委,中国解剖学会会员。

        2019年3月5日,我院化学教研室副教授张鋕辉同志因病逝世。张鋕辉同志于1979~1995先后担任中山医学院基础学院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曾任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张鋕辉同志爱岗敬业、醉心于教学研究。在职期间,参与了《医用基础化学》1984年版、《医用有机化学》1983年版教材的编写,在《医学教育研究》发表了《浅谈医学院化学课试题设计》,《医学教育评价和政策讨论会论文集》上发表了《医学院学生化学实验技能考核》和《医用基础化学系用自学为主教学法的可行性》等多篇论文。

        3月9日,我院法医学系教授,原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祝家镇同志(1928-2019)因病逝世。祝家镇同志于1953年7月到原华南医学院工作,历任法医学教研组助教、讲师、副教授、副主任、教授,党支部委员,中山医学院科研处秘书、科长、副处长,中山医科大学法医学系主任、副校长,兼任中国法医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法医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法医学教育研究会顾问。期间曾任广州法医学会、广东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题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医学科研管理专题委员会委员。他潜心于溺死尸体法医学鉴定、鼻咽癌组织发生学、法医病理学(损伤时间推测)、荧光分光光度技术测定皮肤炎症介质的含量等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众多科研论文,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同时参与组建中山医学院法医学实验室。他论著丰富,主编的全国法医学专业规划教材《法医病理学》第一版及第二版,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及卫生部优秀教材奖。

       3月29日,中山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工人陈程武同志因病于广州逝世,享年69岁。陈程武,男,祖籍广东潮阳,1950年4月出生。1967于潮阳县关埠公社树下学校初小毕业。1969年2月应征入伍,光荣成为湖南省涟阮县8736部队的一名战士,服役三年,曾获三次部队嘉奖。1969年1月至原中山医学院基建科工作,历任中山医学院基建科、基础学院物理学教研室及免疫学教研室工人。陈程武同志工作认真踏实、尽职尽责。2010年退休。

        斯人已去,留下后人无限缅怀。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对待过去,对待记忆;用快乐的心对待现实,对待生活;用祝福的心对待未来,对待我们共同的事业。

(李美娴、吴忠道 2019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