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热带医学与生物安全逸仙论坛暨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输入性热带病防控联盟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人:贺素磊

        2019年7月14日,2019年热带医学与生物安全逸仙论坛暨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输入性热带病防控联盟会议在中山大学北校园科技楼15楼博学厅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寄生虫学会、《热带医学杂志》杂志社主办。中国地方病协会郭京萍会长、中山大学粤港澳联盟秘书处和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古文力副主任、输入性热带病防控联盟17家单位代表,以及来自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地的医学院校师生和卫生机构的同仁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忠道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粤港澳联盟秘书处古文力副主任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并详细地介绍了中山大学粤港澳高校联盟的缘起、发展和现状,希望联盟高校和参与单位发挥各自在热带病/传染病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通过加强交流合作,紧抓大湾区和广深走廊建设发展机遇,共建共享科研创新基地,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奉献力量。郭京萍会长代表中国地方病协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介绍了中国地方病协会的功能和定位,以及国内热带病的防治情况,并充分肯定了中山医学院和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热带病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她还特别指出,中国地方病协会专门设置热带病专业委员会,希望大湾区联盟能够加强与地方病协会的交流合作,为国家疾病防治和生物安全作出新贡献。

1

大会现场合影

        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控制所张永振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邹洋教授、中国科学院华大教育中心陈唯军教授和中山医学院吴忠道教授作大会报告。张永振研究员介绍了所在团队在新病原体高通量筛查体系建立及取得的学术成果,填补了病毒进化上的多项空白,他还就宏基因组时代的病原发现等前沿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邹洋教授结合临床实践,分析了热带病在医疗诊治中的难点,并就我国输入性热带病和本土热带病病例的诊治,以及在临床中应如何正确运用诊疗手段发现、诊治热带病病原体,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预防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建议。陈唯军教授重点介绍了宏基因组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并针对临床疑难重症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困难、宏基因组学技术在确认新发性和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应用要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衔接临床医生与临床检验医师的临床判断等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建议,他认为,目前宏基因组学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已经成功成为疑难新发感染的首选“筛查”方法之一,应该充分发挥其价值。吴忠道教授结合文献,报告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等地区寄生虫病流行情况,强调热带病病原诊断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应加强相关研究,更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染病防治输出技术性服务。

1

张永振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邹洋教授作大会报告

邹洋教授作大会报告

3

陈唯军教授作大会报告

1

吴忠道教授作大会报告

        14日下午,在科技楼15楼博济厅还召开了粤港澳大湾区输入性热带病防控联盟圆桌会议,各联盟单位领导和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吴忠道教授主持。会上,各联盟单位介绍了各自单位的情况、学术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及拟合作需求等。随后,与会人员就联盟章程、具体合作事项、联盟合作发展和2020年联盟工作要点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达成了合作共识。

3

粤港澳大湾区输入性热带病防控联盟圆桌会议

        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卫生机构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技术水平,本次会议还开展了常见寄生虫标本读片技术培训,为大湾区内科研和临床工作者提供病原诊断技术的交流平台,提高了培训人员对寄生虫病原体的读片技术能力。来自广州、深圳、珠海、江门、东莞、高州、澳门、香港等18家科研或医疗单位的40多名学员在北校园何母楼实验室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鼠疟原虫血涂片制作及染色实验、解剖旋毛虫小鼠动物模型、阿米巴滋养体观察实验和人体寄生虫玻片标本观察等。

4

常见寄生虫标本读片技术培训

5

常见寄生虫标本读片技术培训

        紧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输入性热带病防控联盟是大湾区在疾病防控领域建立的一个最具区域特色的专业联盟,为粤港澳三地热带病领域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人员及相关企业搭建了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成为联盟成员交流最新的学术成果的良好机会,为进一步增进联盟成员相互交流、促进务实合作、科研创新及转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初审:谭勇,审核:王斌,审核发布:吴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