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来路,启新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医学科普活动
——记寄生虫学党支部党日活动
10月12-13日,中山医学院党委在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举行陈心陶纪念地修缮竣工揭幕仪式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学习会,寄生虫学党支部于12日下午在南山镇迳口中心小学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医学科普活动。

寄生虫学党支部参加陈心陶纪念地修缮竣工揭幕仪式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学习会
下午,寄生虫学党支部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到南山镇迳口中心小学,为三、四年级共300名小学生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医学科普教育活动。

寄生虫学党支部赴南山镇迳口中心小学开展科普知识活动
在活动现场,吴瑜老师就如何预防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和蚊媒病作了专题讲座,并通过寄生虫生活史图片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在生活中如何避免寄生虫感染等相关知识,同学们通过观看蚊虫生活史视频,惊喜地看到了蚊子的生长发育过程,对登革热的预防措施有了深入理解。

吴瑜副教授作《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和蚊媒病防治》专题讲座
活动现场展示的华支睾吸虫成虫和虫卵、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以及由蚊子工厂(广州威佰昆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活体白纹伊蚊成蚊、幼虫和蚊蛹等实物标本,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在支部研究生党员的指导下,同学们不但近距离观察了白纹伊蚊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还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华支睾吸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征,并认识了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

同学们在现场观察实体标本
在科普知识展板区域,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华支睾吸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曼氏裂头蚴病、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等疾病相关问题,何蔼副教授和吴瑜副教授分别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何蔼副教授讲解科普知识

吴瑜副教授讲解科普知识
通过本次党日活动,寄生虫学党支部为南山镇的小学生科普了人体寄生虫病和蚊媒病的预防知识,同时也是一次了解社会、感受国情的社会实践活动,党支部党员进一步提高了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表示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和使命,弘扬陈心陶教授等老一辈中山医寄生虫学工作者的爱国爱党、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精神,在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背景资料】
陈心陶教授是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学科的创始人,逝世前一直担任本教研室主任。上世纪50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带领教研室教职工,深入疫区现场,开展调查研究,为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消灭血吸虫病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的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环境,消灭钉螺的防治对策,成为了中国消灭血吸虫病的成功经验,因此他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多次接见。在他的领导下,寄生虫学科成为我校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我院首个“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牵头单位,是全国医学院校规划《人体寄生虫学》主编单位,尤其在蚊媒和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今年由本学科教师作为第一作者署名的蚊媒防控成果在《Nature》发表,本支部也多次被评为学校及学院先进党支部。陈心陶教授及老一辈形成的“爱国爱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心陶精神”是本学科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继续助力寄生虫学科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1990年,三水县人民政府、六和镇人民政府和原中共中山医科大学党委在当年陈心陶教授奋战过的重点疫区旧址(即今天的南山镇九龙山)建造了陈心陶纪念碑,以缅怀陈心陶教授为消灭血吸虫病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纪念碑现已成为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三水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山医人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弘扬“心陶精神”,本支部积极发动党员为陈心陶纪念地修缮提升工程捐款,在广大教职工和校友的支持下,共募集到36560元,并全部交给了三水区南山镇党委用于修缮工程的建设。在南山镇党委和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党委的共同努力下,陈心陶纪念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金色十月完成了修缮提升,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陈心陶教授的光辉人生和高尚品格,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

南山镇党委刘劲涛书记为寄生虫学党支部颁发向陈心陶纪念地修缮工程捐款纪念证书
(初审:谭勇,审核:王斌,审核发布:吴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