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关于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和考核工作方案 的通知

发布人:庄少慧

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和考核工作方案

(试行)

 

一、目的

       为进一步增强进入实验室的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保障我校实验室安全和校园环境安全,学校拟在前期本科生、研究生和新教职工实验室准入培训和考核(以下简称“准入培训和考核”)探索性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准入培训和考核工作。

二、需要参加准入培训和考核的人员

(一)A类人员: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级为一至三级的各二级单位(以下简称“各二级单位”)的下列人员(以下称“A类人员”),具体包括:

A-1. 已入职的全体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专职科研系列人员、在站博士后。

A-2. 在读本科和研究生。

A-3. 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主管实验室安全的分管领导、学院的实验室安全员。

(二)B类人员,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以下称“B类人员”),具体包括:

B-1. 学校主管实验室安全的校领导、实验室安全主要相关职能部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保卫处)正职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

B-2.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实验室技术安全科全体人员。

B-3.保卫处负责消防安全和治安管理的保卫干部。

(三)C类人员:因来校短期讲学、进修、研修、合作、学习、或被短期聘用等需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的其他人员。

因参观、安全检查、临时事项、临时用工等一次性进入实验室且不涉及实验活动的人员,无需参加拟进入实验室的安全培训和准入考核,实验室负责人应安排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或由学院安全员全程陪同并做好安全指引。

涉及多重身份的人员:按照最高等级要求进行培训考核,如某人即是教师又是领导,则按照教师标准进行培训和考核。

三、组织模式和具体落实的责任单位

准入培训和考核实行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管理制,各负其责,其中:

(一)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统筹和督查全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和考核工作;具体负责B类人员的准入培训和考核工作。

(二)各二级单位负责统筹和督查本单位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和考核工作,具体负责A类人员的准入培训和考核工作。

(三)各实验室具体负责需进入本实验室开展相关活动的A-1、A-2和C类人员的准入培训和许可工作。

四、准入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一)培训内容

1. 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通用要求、行业标准、指南、技术规范以及学校相关规范性文件;

2. 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包括实验室消防、治安和水电等基本安全知识;

3. 《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

4.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及其他仪器设备安全等与各二级单位学科特点相关的专项安全知识;

5. 各二级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

6. 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与本实验室特点相关的安全知识及要求。

A-1、A-2类人员,需学习上述1-5项内容,如需进入具体某个实验室,在进入该实验室前,还需学习第6项内容;A-3类人员,需学习上述1-5项内容.

B-1类和B-3类人员,需学习1-3项内容;B-2类人员,需学习1-3项内容及第4项中与所分管工作相关的各类专项安全知识。

C类人员,需学习第1-6项内容。

(二)培训方式

1.对A类人员和B类人员

(1)第1-3项培训内容,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和保卫处负责,每年定期更新并上传至在“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考核系统”(http://labsafety.sysu.edu.cn/safetyexam/)(以下简称“考核系统”)中的“在线学习”模块。参加培训人员可登录后学习;

(2)第4-5项培训内容,由各二级单位负责建设、每年定期更新,并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培训,方式由各二级单位自行确定。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实验室技术安全科的工作人员,如需学习第4项中与所分管工作相关的各类专项安全知识,应联系并参与相关二级单位的培训,各二级单位应提供支持。

(3)第6项培训内容,由各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建设、及时更新,并对进入本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培训,方式由实验室负责人自行确定。

2. 对C类人员:由各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对拟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的C类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1-6项内容,重点为第6项内容。

、准入考核

  • 考核方式
  1. A类和B类人员

(1)第1-5项培训内容的考核

  1. 采取网上考试的形式。所有人员使用学校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以下简称“考试系统”)的“网上考试”模块考核。
  2. 考题由基础考题和专业考题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考题应涵盖第1-3项的内容,专业考题应涵盖第4-5项的内容。
  3. 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和判断题。
  4. 考题由具体负责准入考核的单位按照以下的选题原则,由系统随机从考试系统的题库中抽取形成。满分100分。其中:

       A-1、A-3、B-2类人员,基础考题15题,专业考题35题,每题2分,60分钟内完成;

      A-2类人员,基础考题30题,专业考题70题,每题1分,90分钟内完成;

      B-1类、B-3类人员,50题均为基础考题;

  1. 达到90分以上为合格;不限考试次数,在考核时间内达到合格即可。

(2)第6项培训内容的考核

由实验室负责人自行组织,可利用系统建立实验室的题库亦可采取线下考核的方式进行,分别基础考题15题,专业考题15题。

  1. C类人员:

由实验室负责人组织考核,可利用学校的考核系统或线下纸质试卷或口头面试的方式进行。

  • 考核时间

对A、B 类人员,在其进入实验室前,均必须接受实验室准入培训和考核并获得《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考试合格证》:

1.已入职教职工首次考核按本方案第七点的时间安排进行培训和考核;

2.新入校教职工在办理入校手续1个月内完成首次培训和考核;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于入学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培训和考核;

3.后续,考核系统将在各相关人员《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考试合格证》到期前2个月自动提醒所在单位及本人,要求所在单位组织对其进行新一轮培训和考核。

对C类人员:应接受实验室负责人的培训并获得《实验室准入许可证》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

  • 题库管理

考核系统的试题库分为基础题库和专业题库,两类题库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不同的子题库。基础题库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总体负责组织建设和更新维护,保卫处配合建设和维护消防和治安(安全防范)模块;专业题库由各二级单位组织建设和维护更新,各单位应根据学校、学院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相关要求的变更每年定期更新。

实验室的考核内容,各实验室应根据学校、学院的要求变化和本实验室实际情况的变更及时更新。

六、准入考核结果及运用

(一)通过考核系统考核的人员可从网上自行打印《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考试合格证》,有效期为3年。

需要进入实验室开展活动的A-1、A-2 人员,各二级单位应敦促实验室负责人在其取得《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考试合格证》并完成第6项培训考核后,确定其相应实验室的安全准入许可并签发《实验室安全准入许可书》(详见附件模版)。对于本实验室的A-2类人员,实验室负责人应根据需要,对其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加强型培训。需要进入教学实验室接受实验培训的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应在取得《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考试合格证》并完成第6项培训后进入教学实验室。

需要进入实验室开展活动的C类人员,各实验室负责人对其完成1-6项安全培训及考核,并确定其已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了解相关安全风险并掌握应急措施后,确定其相应实验室的安全准入许可并签发《实验室安全准入许可书》(详见附件模版)。

(二)对于参加准入培训和考核的人员,如因违反国家相关法规或学校、学院、实验室的相关规章制度或要求,造成重大实验室安全隐患或实验室安全事件(故),《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考试合格证》和《实验室安全准入许可书》一并作废,须重新参加培训和考核。

(三)对于未完成考核人员的限制措施:

1. 学校将限制其及其所在实验室负责人团队在“中山大学实验耗材采购平台”的采购资质。

2. 各二级单位应限制其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或管理活动。已在实验大楼或实验室设置门禁的二级单位,应关联停止门禁权限。

(四)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将在日常巡查及全校实验室安全大检查过程中加强对进入实验室人员完成准入培训和考核情况的核查。如实验室及所在二级单位未落实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允许必须参加但未参加或未通过安全培训或安全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一经发现,学校将依照《中山大学实验室安全事故责任追责实施细则(试行)》(简称“《细则》”)追究相关单位和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员的安全隐患管理责任;如造成实验室安全事件(故),将视情节轻重,依《细则》追究相应的事件(故)的安全责任。对于校外人员,则同时提请校外人员人事关系所在单位依规追究其相应责任。

 

 

       请各教学与PI实验室在11月15日前督促要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完成学校设备处考核系统和实验室自行组织的培训考试,并取得两项培训考试的证书备案。学院将于11月16日到11月30日进行飞行抽查检查工作。

 

 

 

 

(学院设备工作室:庄少慧  电话:87332342)

 

 

附件: 实验室安全准入许可书(模板) 

           " 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考生使用指南

 

 

                                                                                                                                                                                                                               中山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