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用行动让梦想照进现实——记中山医学院2020届毕业选调生屈宁
受访者简介:屈宁,女,中共党员,2020届中山医学院法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曾担任中山医团总支学生会纪检部副部长。本科期间,荣获“中山大学优秀团员”称号并连续四年获得过中山大学校级奖学金,顺利保研本校,硕士期间获得一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三次校级一等奖学金,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五篇并荣获“中山医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2020年选调到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

屈宁(受访者提供)
“‘忠诚、干净、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的要求,也就说必须对党忠诚、廉洁奉公、为民情怀。我要进一步深刻领会总书记对干部的这一政治要求,不忘初心、坚决践行。”这是屈宁校友在成为选调生后由衷的感受。从斩获各路奖学金,到顺利保研本校,再到考取选调生,屈宁似乎是一个上天眷顾的幸运儿,可一切幸运的背后都蕴藏着她的不断努力和向善向上的思想升华。回顾自己成长的过程,她谈得最多的还是生活和学习中的平凡故事。
做有爱心的人
“大学期间我参加过很多志愿者和公益活动,比如每年参加献血活动、中山纪念堂志愿者、探访孤寡老人、遗体捐献者家属探访活动。”当问及在大学会参与一些什么样的活动时,屈宁如是回答。一名普通的学生看似做的是一件平凡之事,可如果每位同学都这样想、这样做的话,那么一件件平凡小事汇集在一起,将成就不平凡的伟大。
尽管这是一次线上采访,但仍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屈宁这位年轻人正努力用她的善良和热忱影响着更多人。像名字“宁”一样,一个安安静静的姑娘,做的却是静水深流的事。没有掌声,没有鲜花,只是用一颗跃动着爱的心,完成着爱的传递。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者和公益活动给予的高度评价。“虽然无法达到伟人的高度,但我可以在生活学习中多一份责任感和担当。”在奋力前行的路上偶尔慢下来,用温暖慰藉他人,体会生命的意义,屈宁用志愿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平凡的力量。
做有准备的人
“我刻苦钻研法医学知识,本科阶段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并顺利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硕士期间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并获得国家奖学金等一系列荣誉。”从这份简历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一个小姑娘脸上流露出的骄傲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寄语新时代青年时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勤奋、刻苦,争取好成绩是屈宁的学习目标。面对努力后取得成绩而露出欣慰的笑容,这笑容不正是中大学子“正青春、最努力的模样”吗?
屈宁告诉我们,成为选调生虽然并非事先的规划,但似乎却是冥冥之中注定要去选择的。“毕业之际的求职方向是考取成为一名公职人员,但担心自己刚从学校毕业社会阅历浅、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但偶然机会了解到选调生的政策,这与我的求职目标不谋而合,让我不再犹豫、轻装前行,与其说是一种梦想的实现,不如说是梦想照进现实。”屈宁娓娓道来她成为选调生的原因。
在谈及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时,屈宁回答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就是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小家和大家、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要从大局考虑问题。在校期间,我也愿意与其他同学分享探讨最新科研成果、技术手段,不局限于所在课题组这个‘小家’的繁荣,期望的是中山医学院这个‘大家’的强盛。我将收集的珍贵实验样本共享给需要开展相关研究的其他课题组同学,并且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些经历也培养了我‘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思维,提升了自己格局和视野。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自己能够站在全局高度谋划工作。”学习中态度端正,做事分得清轻重缓急,在为“小家”拼搏的同时不忘“大家”,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的锻炼让屈宁很快适应了现在岗位的要求,工作上能得心应手。
在谈到自己工作时,屈宁表示,一是自身能力的提升,机关工作对文稿起草、协调沟通的能力要求很高,我希望自己能够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起好步、开好头,为面临重大任务和更广阔舞台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实现自身价值,祖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南更是迎来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历史机遇,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推进全省高新产业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项目落地海南,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为自贸港扬帆起航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屈宁对自己将来工作的期许。
在生活中,她崇德向善、知行合一,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平凡蜕变成不凡;在学习和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学风要求。校友屈宁同学用她自己的真实故事与我们交流着怎样让梦想变成现实的“绿色通道”。
(稿件来源:党务工作室,撰稿:任欢欢,初审:谭勇,审核:信文君,审核发布:吴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