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强化国家战略需求,加速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精神的体会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吴忠道

发布人:贺素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总书记的讲话,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

中山大学医科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点医学院校之一,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和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他们中既有为消灭血吸虫病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科学家陈心陶教授,还有为抗击SARS而献出生命的人民好医生邓练贤、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命人”的优秀共产党员管向东教授和抗疫先锋暨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奖者成守珍护士长等一大批卓越医务工作者。因此“中山医”有了一个被社会美誉的名字“名医摇篮”。作为中山大学医科的主体学院,中山医学院负责临床医学(包括八年制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法医学和基础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任务,负责全校医科基础医学教学任务。因此,如何守正创新,不断提高我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将我院建设成具有全球广泛影响力的“名医摇篮”,对于确保我校医科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最近(5月16日),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院学子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赛道金奖、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银奖。这是我院继2011至2014年夺得此项比赛“四连冠”后的又一次最好成绩,再次彰显了我院医学教学水平和医科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要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基础与临床融合,切实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继续推动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基础前沿研究为引领的多元融合发展,聚焦“名医摇篮”建设目标,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厚、能力强、后劲足、有情怀的卓越医学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创新性研究。中山医学院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临床问题”导向,已经形成病原生物学与热带病防治、基础免疫学与免疫治疗、干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再生、神经疾病基础与神经生物学、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慢性炎症与代谢性疾病研究和法医学基础与司法鉴定研究等七大研究方向,并在热带病防治和生物安全平台建设方面形成了较明显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传染病特别是突发和新发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国家安全。除SARS和新冠肺炎这类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外,还包括疟疾、丝虫病、登革热、基孔肯尼亚热、黄热病、寨卡病、日本脑炎、西尼罗病毒病等蚊媒传播的疾病(又称虫媒病)。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疟疾和丝虫病已经在中国得到有效防控,实现了根除的防治目标,但其他蚊媒病特别由伊蚊传播的虫媒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伊蚊是一类具有广泛适应性媒介生物,特别适应城市的小型水体滋生,且对化学杀虫剂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发展环境友好且有效的新型杀虫剂(技术)是传染病防控中亟待解决的核心关键科学问题。

我院虫媒防控研究团队,以白纹伊蚊种群压制关键技术为研究重点,建立了“昆虫不育”技术平台,开展了基于照射致弱昆虫不育(SIT)技术和胞质不相容技术的伊蚊防控技术研发。从2013年开始,本团队便开始探索利用昆虫不育技术(SIT)结合共生菌技术(IIT)来控制白纹伊蚊。2015年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参与建设和运行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工厂,周产量可达5千万只绝育雄蚊。2019年7月,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利用SIT/IIT在广州两个孤立小岛上清除了当地登革蚊媒种群白纹伊蚊的种群数量,首次证明利用SIT/IIT技术实现蚊媒种群进行区域性控制的可行性,为SIT或SIT/IIT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推荐。2020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在中山大学成立“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中心以核技术蚊媒控制为主要研究目标,并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此,2020年12月,中山大学在东莞建立了中山大学蚊子工厂(广州中大核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面积为1000平方米,周产量可达500万只绝育雄蚊,加速SIT产业化应用于蚊媒控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经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将“基于照射的伊蚊不育技术(SIT)”作为我们攻关的重点,努力实现在伊蚊雌雄分离技术上的关键性突破,为将SIT技术应用于现场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还特别强调,“我们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虫媒病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过去8年中,我校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技术应用于蚊媒控制方面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核技术蚊媒控制领域合作,双方从2019年11月便开始讨论成立中山大学“国际原子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协作中心”。协作中心主要承担:(1)协助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昆虫不育技术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2)协助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区域或跨区域会议、举办讲习班和培训班;(3)派遣专家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提供昆虫不育技术相关知识培训。此次协作中心的正式成立将进一步推动中山大学在昆虫不育技术领域发展,加强中山大学作为国际培训中心的地位,以协助国际原子能机构给各成员国提供核技术蚊媒防控和人才培养。6月1日下午,中山大学“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协作中心”网上签约仪式在中国北京国家原子能机构和奥地利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顺利举行。我校校长罗俊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Najact Mokhtar分别代表中山大学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签约。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发挥我院在伊蚊防控技术上的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平台,努力将核技术(昆虫不育)协作中心建设成为伊蚊防控创新秣研发国际合作中心,为建设人类健康共同体作出我们的贡献。

(初审:张晓红,审核:王斌,审核发布:吴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