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守初心|王庭槐:深耕教学至精诚,匠心育人担使命
编者按: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为表彰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同时进一步鼓励广大教师不忘初心,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特推出“传道授业守初心”系列专题,旨在通过专题的宣传充分发挥名师的榜样力量,让全院师生共同领略中山医名师的风采,同时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学院“名医摇篮”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王庭槐,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任广州新华学院校长,中山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广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曾获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中组部首批国家“国家重大人才特支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奖“杰出贡献奖”、广东省教学名师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中山大学“卓越名师”特等奖。”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杏林春暖,从医业者谋善举泽众生。耕耘教坛,漓漓春雨丹心热血沃新花。自1982年留校任教至今,王庭槐教授以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己任,已在医学教育领域辛勤耕耘近四十载,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以“大医精诚”为初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选择成为医学生,便意味着要用一生在舍己救人的从医道路上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而何谓大医?何以为大医?
王庭槐教授以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理念为核心讲述了他心中的好医者,大医精诚,精在于精湛医术妙手回春,诚在于大爱无疆悲天悯人。他认为行医者应当以仁爱为本,德技并重。医者仁心,除敦促自己习得精益求精的医术本领,也切记应时刻秉持大爱精神。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若无仁爱之心便难以病病者所病,痛病者所痛。他直言大医要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高尚的医德是古今中外赋予名医最重要的标签。“当好医生已经不易,要做大医那就更难了”。“大医、精诚“四个字缺一不可。王庭槐教授认为:“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精益求精的医术本领,还要有诚挚为人的态度和精神,这样才能称得上“大医”;一个好的学者、一个好的老师必须内外兼修,德才兼备,要对自己有道德要求、学术要求、医术要求、教学要求”。从中山医学院走出来的学生,更应该秉承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以人民健康和安全为己任,用实际行动尽显“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铮铮风骨,最终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名医。
以“教学创新”为导向
从教39年来,王庭槐教授一直在“啃”教学改革这块“硬骨头”。“我希望学生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不仅是按图索骥对着教科书上的实验操作。”王庭槐教授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生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中,在一次次探索与实践中,颠覆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把实验教学从验证性变成探索性,建立起全新、现代化且规范化的新型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探索精神。“我希望能继续推动生理学研究和实验生理教学往前走,培养学生拥有向现象求知、探索未知的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对王庭槐教授而言,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是要永葆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敢于追求真理。
新医科背景下,王庭槐教授主张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他始终认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接未来高新科技高新发展,没有扎实的科学基础,没有丰富的人文基础,是不能胜任后面的知识叠加和发展的”,致力于将新型的理念与模式引进中山医学院的课堂,力求医学教育不断创新发展。在长期从事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中,王庭槐教授引进“以团队学习为基础的(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同时他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特点和实际创新提出的“激越四段式教学法”也广受好评。

王庭槐教授为学生讲授生理学课程
除此之外,王庭槐教授更独创了“三早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已坚持了二十余年,为全国众多医科院校借鉴于教学规划中,一大批医学生因此受益。2005年,由王庭槐牵头主持的“构建‘三早’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提出“三早教育”具体而言即为“早接触临床,了解临床工作的要求;早接触科研,溯清书本知识源自何处;早接触社会,认识世界、认识好医生的价值,理解人的追求。”
教学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教材的改革,王庭槐教授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并为此呕心沥血。在前期教学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王庭槐连续三届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该教材出版后广受好评,发行量已近100万册。他还主编了全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医学数字化规划教材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生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领衔主编了我国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部本科《生理学》慕课课程。
以“潜心科研”为追求

王庭槐(中)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此基础上,王庭槐教授结合现代治疗学前沿研究,建立了目前国内首个研究生物反馈生理机制的实验室,带领研究生发现了正常心理差异对生物反馈效果的影响,并率先将混沌动力学理论及近似熵分析方法引入生物反馈的信号分析中,解决了生物反馈机制研究中的部分瓶颈难题,并率先应用生物反馈对高血压前期进行干预,为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把生物反馈疗法引入到高血压前期治疗的研究成果成功发表在SCI期刊上,这也是我国第一篇在SCI发表的生物反馈疗法研究论文。他还研究发展了音乐生物反馈、肌电生物反馈、脑电生物反馈等疗法,相继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基金2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重要科研奖励7项。与此同时,王庭槐教授大力提倡增加科研课题在教学中的融入度,加强科研对教学的推动力。他的“雌激素心血管保护作用”、“生物反馈及其机制”等科研成果已经成为本科生和研究生《高级生理学》、《临床生理学》的学习内容。
医者,所以救死扶伤济世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医者兼师者,尽一身之力以传授未来医者医术与医德,从医业者应当怀着赤诚之心以生命守护生命。王庭槐教授便是在这样时时自省师德与医德的过程中坚守本心,传道授业,无远弗届。
(稿件来源:党务工作室,初审:张晓红,审核:王斌,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