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进行时 ——【第四届中山实验动物科学论坛】
2021年12月9日下午,第十三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第四届中山实验动物科学论坛在北校园科技楼15楼博爱厅隆重举行。本次大会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多位实验动物领域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论坛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执行主任、深圳校区实验动物中心主任蔡卫斌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谭红梅教授、张小雷副教授和陈俊教授主持专题学术报告。

▲第四届中山实验动物科学论坛专家合影
中山医学院副院长邓凯教授、副院长钱军教授、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所长朱才毅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
邓凯副院长首先对与会的嘉宾、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并充分肯定了实验动物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几年来的建设成效,是我校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等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平台,通过本次论坛的经验和成果分享,能促进我校实验动物中心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我校实验动物学科的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钱军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实验动物科学与生物安全密不可分,重视生物安全战略及实验动物学科、建设生物安全科学体系成为国内外生物安全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对实验动物学科支撑前沿科学研究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邓凯副院长、钱军副院长分别致辞
朱才毅所长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围绕“生物、医药、健康”,引领、建设、推动广东实验动物行业的高速发展,用实验动物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广东生物医药健康行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

▲朱才毅所长致辞
会议上半场,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教授首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基因编辑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兔的构建》的精彩报告,赖教授首次成功制备出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兔,模拟出在小鼠中无法实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表型,且较灵长类动物成本较低周期较短,表明兔可作为新型神经科学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浙江大学汪洌教授在《固有淋巴细胞ILC3的转录表观调控》的报告中讲解了RUNX3与ThPOK两种转录因子对ILC3固有淋巴细胞的不同调控作用。华南农业大学杨世华教授分享了《单碱基编辑器实现食蟹猴胚胎基因点突变及脱靶性分析》工作,将单碱基编辑器应用到食蟹猴中,成功构建多种点突变食蟹猴动物模型,并进行了突变效率和脱靶性的系统性研究分析。苏州大学周正宇教授作了《维生素D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报告,维生素D可减轻二型糖尿病时的机体炎症反应,促进胰岛自噬,减轻胰岛纤维化,为维生素D治疗二型糖尿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四届中山实验动物科学论坛现场
会议下半场,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强研究员进行了《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的精彩报告,系统性汇报了体细胞克隆猴具备稳定遗传表型,以及提高核移植效率进行了体细胞四倍体及染色体的探索。南京大学李颜教授在《新型双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开发及其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的报告中讲解了小鼠与人的免疫构成及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基于此构建了稳定的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人源微生物及病毒的感染及疫苗评价等多种领域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张译月教授进行了《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血液系统发育和疾病》的报告,斑马鱼可视性强的优势,是进行血液系统研究的理想模型,张教授介绍了利用斑马鱼在血液系统发育与疾病的研究,挖掘新调控子及其功能和致病机制。最后,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执行主任蔡卫斌教授作了《基因修饰小鼠用于心肌再生修复研究》的报告,指出心血管疾病研究关键性基础科学问题:心脏再生之“门”能否重新打开?阐明了新生小鼠心脏修复中再生心肌细胞与血管细胞之源,并介绍了谱系追踪技术及多种基因修饰小鼠在心血管疾病及心脏再生领域的应用。

▲第四届中山实验动物科学论坛现场
中山实验动物科学论坛专场涵盖多种实验动物模型构建的前沿进展及研究应用,包括克隆猴、人源化小鼠模型、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兔、斑马鱼模型等。大会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400多位来自校内外的专家、同行、研究生通过线下、线上参加,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共享学术饕餮,碰撞思想火花,极大地推动了实验动物科学的学术交流。
(稿件来源:实验动物中心,初审:张晓红,审核:钱军,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