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进行时 ——【遗传学与生物医学信息学系学术论坛专场】

发布人:张晓红

2021年12月10日下午,第十三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遗传学与生物医学信息学系学术论坛专场报告会在北校园科技楼15楼博爱厅隆重举行。来自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超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学信息教研室主任李淼新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云径平教授、贝锦新教授以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胡友金教授等九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教授主持此次大会。校内外14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现场座无虚席,学者们互动交流频繁,碰撞思维的火花,线上同步观看近500人次,远程参与讨论,共享学术盛宴。

▲遗传学与生物医学信息学系学术论坛专场合影

会议上半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张超教授首先作题为“巨噬细胞靶向的复合纳米颗粒用于抑制胞内金葡萄球菌感染”的分享。张教授从胞内细菌感染的研究背景出发,介绍了BGNs-Man/Ag复合纳米颗粒在抗菌方面的优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林浩添教授围绕“眼科人工智能诊疗技术研发应用与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主题,从眼科与人工智能的相遇是医疗改革的需求切入,讲述了“智能眼科专家(V1.0-V10.0)”与“医学人工智能教育(V1.0-V5.0)”,使大家深刻地感受到人工智能在推动医学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中山医学院李淼新教授作了题为“复杂遗传病的全基因组数据挖掘研究”的报告。李教授以精神分裂症为例,介绍了解析基因型与疾病表型复杂关系的计算方法学研究。随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教授以视频形式,作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膀胱癌与新冠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的报告分享。

会议下半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云径平教授作题为“智能病理诊断的前沿发展”的主题报告。云教授从病理诊断任务引申到智能病理可开发研究方向,提出了智能病理研究及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智能病理将成为病理的第三次革命的美好展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贝锦新教授作题为“鼻咽癌异质性的分子基础”的报告。贝教授从鼻咽癌异质性的表现出发,引申到哪些因素导致鼻咽癌异质性,为大家介绍了鼻咽癌异质性的分子基础。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胡友金教授作“人视网膜的单细胞转录异构体图谱分析”的报告。胡教授从单细胞转录异构体测序新方法:scRCAT-seq到人视网膜转录剪切机制研究的新范式:类器官单细胞测序技术深刻地为我们分析了此次报告。随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赵兰琴研究员与林铎儒医师依次作了“绿化与近视”及“标准化体系简介及团体标准制定程序”的主题报告。

▲遗传学与生物医学信息学系学术论坛专场现场

最后,林浩添教授对本次专场学术报告进行总结,对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教授和同学们表示深切感谢。参加本次论坛的九位专家学者围绕遗传学与生物医学信息学会议主题介绍了自己所在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或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在场的专家学者们对此次学术论坛的分享提出疑问,进行热烈讨论,体现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科研品质。同时,林浩添教授也对学生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与中山医倡导的“用最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希望科研的薪薪之火能够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传承。

 

(稿件来源:遗传学与生物医学信息学系,初审:张晓红,审核:周家国,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