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陈俊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等杂志发表肿瘤免疫疗法新进展

发布人:张晓红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CB)(PD-1、PD-L1或CTLA-4抑制剂等)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多种癌症的治疗方式。目前,ICB药物如Ipilimumab、Pembrolizumab、Nivolumab以及Atezolizumab等已经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此外,针对LAG3、TIM3、TIGIT和CD47等靶点的多种ICB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前或临床研究。然而,尽管癌症免疫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影响临床疗效的问题,如适应症稀少、低应答率、多种副作用及获得性耐药等。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敏感性或耐药性的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据此制定更有效的免疫治疗新策略。

2022年1月2日,我院陈俊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王存、陈慧敏团队以及德国癌症研究所孙崇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杂志在线发表题为“Integrative analysis of CRISPR screening data uncovers new opportunities for optimizing cancer immunotherapy”的最新研究论文。作者通过系统性地整合17套高通量CRISPR筛选数据以及TCGA和ICB队列的多组学数据,发现了一个新的免疫治疗靶点MON2,建立了预测免疫治疗反应的 CTIS模型,并筛选出可能增强免疫治疗疗效的几种候选药物。这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肿瘤免疫的理解,并为癌症免疫治疗的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基础。

尽管肿瘤免疫的CRISPR 筛选已经产生了大量的高通量数据,但迄今为止都没有系统的分析来整合这些数据。该研究通过在公共数据库中对肿瘤免疫CRISPR筛选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并对这些筛选的结果进行整合,以识别参与肿瘤免疫的潜在调节因子。作者利用多种肿瘤的CRISPR 筛选数据(17套),TCGA 泛癌队列和ICB治疗数据集的多组学数据找到了具有治疗意义的新的免疫肿瘤靶点MON2,并构建了CTIS模型以预测癌症免疫治疗的反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改进signature matching算法识别出了与ICB具有协同作用的4种潜在药物,即Irinotecan,Quercetin,Trifluridine和Resveratrol。

在此期间,陈俊教授团队还在Aging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immune signature for optimizing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predic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的最新研究论文。研究通过整合免疫相关基因数据,为结直肠癌(CRC)患者构建新的免疫signature并以此预测ICB治疗疗效。研究表明:对于免疫signature评分低的CRC患者,运用ICB治疗可取得较佳疗效;而评分高的患者则可能对ICB免疫治疗产生抵抗,根据本文预测结果,使用AZD4547, Cytochalasin B 或 Scrizotinib进行治疗可能更为有效,为未来抗肿瘤免疫研究带来新曙光。

以上两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自然等基金支持。

 

(稿件来源:陈俊教授团队,初审:沈洪燕,审核:周家国,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