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课 | 中山医学院 吴忠道:立德树人、仁者匠心

发布人:张晓红

编者按:中山大学不断加强卓越教师培养,引导教师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师名课”专栏旨在让广大教师开拓教书育人新思路,促进教和学的改革,追求卓越教学。

 

吴忠道教授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媒介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寄生虫病分会副理事长及教育学组组长、广东省寄生虫学会理事长、广东省转化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副主编、《热带医学杂志》常务副主任等职务。他是国家“973”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在包括《PNA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曾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奖励,是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是宝钢优秀教师(2012年)和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4年),现任教育部高等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一、赓续红色基因,尚德笃行担使命

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作为学科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吴忠道教授积极组织开展《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他是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第二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负责人、广东省本科高校线下一流课程负责人;主持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并获得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他组织课程团队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挖掘学院的红色基因,学习“柯麟精神”(柯麟: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地下工作者)和“心陶精神”(陈心陶教授:我国寄生虫学奠基人,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作出重要贡献,受到毛主席三次接见),在原血吸虫病流行区-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设立陈心陶志愿者服务岗,开展结合专业实践的思想教育。2021年,他负责的《人体寄生虫学》获评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团队及成员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教材建设

作为全国统编教材《人体寄生虫学》、《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全国首部数字化教材《人体寄生虫学》和《基础医学概论》等规划教材的主编,吴忠道教授注重突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努力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专业教材。2019年,他被评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优秀主编”。2021年,他作为第一副主编的《人体寄生虫学》(第九版)获得首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山医学院也被授予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二、“党建+课程思政”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2015年6月-2021年7月,吴忠道教授担任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期间,他提出了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研室党支部建设有机结合、并作为支部书记工作绩效考核内容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了学院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团队”获评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获评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党建+课程思政”模式的建立与实践获评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党建+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在学校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教务部、研究生院、公共卫生学院和肿瘤防治中心等部门先后邀请他作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介绍,他还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在他发起组织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上,他多次作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报告,也被汕头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云南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南昌大学医学院等单位邀请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

不断提高医科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医学院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吴忠道教授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做到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培养能为健康中国战略和全球人类健康共同体服务的卓越医学人才。

图1:陈心陶纪念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图2:吴忠道教授组织课程团队教师讨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图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邀请吴忠道教授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转载来源:中山大学教务部,初审:张晓红,审核:王淑珍,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