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使命,青年担当——中山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毛隆昆
近日,中山大学2021年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我院毛隆昆同学荣获“中山大学2021年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为展现学院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学榜样事迹,树榜样力量”的积极氛围,特作此篇报道对毛隆昆同学以示表彰,同时激励更多同学向上向善,展现青春风采。
毛隆昆,男,汉族,1998年4月出生,共青团团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2016级3班学生。曾获得2016年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州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2019年第四季度天长市“天长好人”称号,2019年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2020年滁州市最美家庭,2016-2021年中山大学三等奖学金等荣誉。
一、传承家风,助人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毛隆昆同学的爱心和奉献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与鼓励。毛隆昆的家庭是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也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在这个家里,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皆是亲和、友善的人,一家人和睦相处几十年如一日。“敬老爱幼,为善谦礼,勤俭为本,奉献守法”是这个大家庭每个人信奉的家规。
毛隆昆的爷爷是一名人民教师,外公是一名老干部,两位老人一辈子明晓事理,清正廉洁,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经常教育儿女要与人为善,正派做人,勤俭持家,努力上进。从小秉承着这样质朴的家风家训,毛隆昆的父母在自己平凡却不平庸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耕耘了数十年。父母的自身行动为毛隆昆同学作了很好的表率,深深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督促他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成为正直、善良、奉献的人。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看着母亲连日在社区疫情防控卡点轮班执勤,毛隆昆同学深受感动,主动要求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从朦朦星夜到日落西山,他一边对进出社区的车辆和居民进行登记,一边面向群众散发疫情宣传手册。2020年12月31日上午,全国妇联召开电视电话会,表彰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暨家庭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揭晓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毛隆昆同学的家庭也因为优良家风传承当选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
二、健康扶贫,延续希望
2017年“爱视客”社团组织的下乡白内障筛查活动期间,他奔赴广东省化州市,一个群山环绕、经济不太发达的小城市,距离广州有六个小时的车程。此行,他们一行三十三个人,目标只有一个:延续光明,点燃希望!
志愿活动每天早上五六点便如火如荼地展开,先是整理物资,然后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往乡镇卫生所,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小孩以及少数青年人筛查白内障,往往月上梢头后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青年旅舍休息。正值七月三伏,白天干活时烈阳高照,气温往往都在35℃以上。而他们一行的工作地点却是在没有空调的乡镇卫生所、村委会的杂物室、田埂上的临时棚子,甚至步行十几里山路直接上门服务。不仅如此,肆意妄为的蚊虫更是让他苦不堪言。本来就属于招蚊体质的他,八天活动结束时,他的双腿几乎没有一块完好无损的皮肤。
然而,炎热的天气,扰人的蚊以及身体的劳累也没能阻挡他的脚步,与老人的沟通问题才是真正困扰他的地方。来筛查的大多数都是本地留守老人,有的一辈子也没有出过大山。而毛隆昆又不是广东人,老人们的乡音他几乎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他却说:“也许我并不能听懂老人们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是搀扶的手心的温度却是实实在在的”。下乡筛查白内障的所见所闻和社区义诊截然不同,这里的老人大多对白内障知之甚少,因此往往患病而不自知,严重者耽误了病情走向了失明。他想这正是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的意义所在——为这里的爷爷奶奶带来光明,并且宣传白内障相关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守护自己的心灵之窗。同时,他也对国家的“健康中国”“健康扶贫”战略有了更加深入、具体的认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一个人在这,根本什么也做不成。但我们是一个团队,有同学、师兄、师姐,有化州市中医院的大力支持,有当地政府的帮助,大家在一起就能够为这些老人的病情做出一点改变。
三、奉献施予,医者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自2010年以来,在中山医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学院长学制学生第一党支部与广州市红十字会共同举办造血干细胞捐献与知识宣传活动。毛隆昆同学在2017年第一次接触到该活动,便积极踊跃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9年暑假,他突然接到中华骨髓库广东省分库的电话,得知一位白血病患者与他配型成功,需要他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想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求生方式和治疗手段,也是挽救一个家庭的机会,他不假思索的给了肯定的回答。答复完工作人员,他犹豫着将他的决定告知父母。出乎他意料的是,父母虽然对他充满担心,但也十分支持他的决定。
捐献前,需要住院5天并注射动员剂,激活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增殖。这个过程会因人而异出现不适感,他也不幸出现出头晕,恶心,夜晚失眠的症状。但是父母的照顾,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们的看望,以及救人一命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然而,捐献的过程确是困难重重。由于他的血管比较细,抽血的机器一直没办法给到足够的压力来维持运转,经常中断。护士先是让他握拳,然后握弹力球,种种尝试均失败了。最后他只能歪着脖子,让护士从颈静脉抽血,压力才勉强维持得住。然而,压力较小也导致了捐献时间的延长。那天,他保持身体躺平,脖子右拧的姿势长达5个小时。期间饿了就由父母喂点糖水,想上厕所只能在床上对着尿壶,浑身酸痛就只能忍耐。结束后问他有什么感受,他先是微笑着说道:“现在浑身轻松”,后面又补充道“现在捐献干细胞不用做骨髓穿刺了,整个过程对人体没有伤害。医学的本质是救助生命,但挽救生命绝非局限于已经身在岗位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医学生也能有所作为,同样能重塑一个绝望的人生,在废墟处绽放生命之花。”5个小时的疲惫就这样被他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豁达一笑的背后是生命的重量,是不平凡的光。
他用自己的经历为周围人做科普,为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做宣传,这是医者使命,是青年担当,更是所有人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


毛隆昆捐献造血干细胞
四、学海泛舟,孜孜不倦
在积极社会实践的同时,毛隆昆同学也从未松懈过自己的学习任务。他一直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为信念:“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从进入大学以来,他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刻苦学习。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及时完成作业,认真复习,经常去图书馆翻阅各类书籍报刊,不仅陶冶情操,也开阔了视野。从2016年入学开始直到现在,他连续获得了2016-2017、2017-2018、2018-2019、2019-2020、2020-2021年度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三等奖。除了课程知识,他还对科学研究工作充满兴趣,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2018-2019年度他加入了中山大学曹楠教授的课题组中学习有关多能干细胞和体细胞向心血管前体细胞以及功能性心血管细胞重编程体系的建立、相关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其在治疗心脏疾病中的应用的相关知识。2021-2022年度他加入了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的免疫课题组,积极了解前沿知识和科研技能,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铺垫。

毛隆昆同学在实验室
毛隆昆同学是中山医学院这个光荣集体的缩影,体现了医学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医学生崇德向善的良好风貌和当代青年舍己为人的时代风采。选择了医学这条路,他就已经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在这条路上,愿点亮一盏盏灯,温暖一颗颗心。
(稿件来源:学生工作办公室,初审:刘梦圆,审核:陈琼珠,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