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赵萌教授团队封面文章报道造血干细胞衰老的代谢干预机制

发布人:张玉琦

衰老和药物损伤等因素均会导致造血干细胞(HSC)长期干性的丢失,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治疗手段。HSC处于骨髓低氧微环境中,这种无氧糖酵解为主的细胞代谢状态维持了HSC的干性、增殖和分化能力1,2。细胞氧化磷酸化的增加和低氧代谢状态的失衡是HSC功能损伤和衰老的关键因素之一3。低氧代谢状态紊乱会导致HSC损伤和耗竭,但调控HSC代谢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因此,虽然细胞代谢调控了HSC的功能,但如何通过干预细胞代谢水平,为治疗目的修复和增强HSC功能,依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磷酸鞘氨醇(S1P)是一种多效的小分子信号物质,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胞膜表面的磷酸鞘氨醇受体调控肿瘤、血管生成、血液细胞迁移和红细胞分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4,5。外周血清的S1P主要由红细胞和血小板产生,但骨髓内的S1P来源还不清楚6。催化S1P生成的激酶是Sphk1和Sphk2,这两个激酶对于HSC的调控作用和机制还未阐明。

2022年10月13日,中山大学赵萌教授团队在Blood杂志上发表文章“Loss of sphingosine kinase 2 promotes the expans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by improving their metabolic fitness”。研究团队发现抑制鞘氨醇激酶2(Sphk2)可有效改善造血干细胞的无氧代谢状态,增强造血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和再生修复能力,并可有效延缓造血干细胞衰老。

研究者发现在HSC中敲除Sphk2后,可显著增强HSC的自我更新能力,在经过12个月三轮连续骨髓移植后HSC依然具有稳定的造血能力。并且证实敲除Sphk2的HSC在化疗和放疗损伤刺激下,再生修复能力显著增强。研究者还发现,Sphk2在衰老HSC中显著升高,且敲除Sphk2后老年小鼠中的HSC在转录组和功能上表现出与年轻HSC类似的特性,证实Sphk2是导致HSC衰老功能损伤的关键代谢分子。然而,敲除Sphk1无任何表型,作者因此推测Sphk2可能具有产生S1P以外的功能。

研究者通过深入的机制研究发现,Sphk2是低氧诱导因子(HIF1α)降解蛋白复合体的重要组分,负责调控HIF1α降解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分子,即羟基化修饰酶PHD和泛素连接酶VHL的入核及其对HIF1α的降解作用。因此,HSC敲除Sphk2后HIF1α蛋白大量积累,保护了HSC的低氧糖酵解代谢状态,进而维持了HSC的功能。由于骨髓细胞中,Sphk2只在HSC中表达,因此Sphk2是细胞特异性的低氧调控分子。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还发现,衰老HSC中Sphk2高表达,导致细胞中HIF1α难以积累。因此衰老HSC对低氧的反应性下降,无法有效维持无氧糖酵解的代谢状态。这可能是HSC衰老后干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还进一步证明了,Sphk2敲除稳定HIF1α是通过上调丙酮酸脱氢酶激酶3 (PDK3)进一步抑制丙酮酸脱氢酶(PDH)活性的方式来抑制氧化磷酸化维持HSC的低氧代谢状态。

综上所示,作者发现一种全新的代谢干预手段,通过对鞘氨醇激酶Sphk2的抑制,增强HSC对低氧的反应性,保护细胞的无氧糖酵解状态,进而促进HSC的功能维持和抗衰老作用。Blood同期Daniel Herranz发表评论文章(Forever young: Sphk2 in HSCs, when less is more)评价Sphk2是造血干细胞衰老领域里程碑式的发现https://ashpublications.org/blood/article/140/15/1658/486757/Forever-young-Sphk2-in-HSCs-when-less-is-more

中山大学的赵萌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李昌正博士、吴炳火博士、李奕珊博士研究生、刘雅茜博士研究生和王瑨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赵萌教授团队长期从事造血微环境和代谢调控研究,欢迎对此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加入。

 

原文链接:

https://ashpublications.org/blood/article/140/15/1686/486023/Loss-of-sphingosine-kinase-2-promotes-the

 

(稿件来源:赵萌教授团队,初审:刘梦圆,审核:周家国,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