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节】医学前沿国际论坛——感染与免疫学研究专场报告会

发布人:中山医学院

    11月28日下午,第九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感染与免疫学研究专场报告会”在北校园永生楼4楼讲学厅召开。本次感染与免疫专场学术报告会由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郭德银教授和我院邓凯教授主持。报告会邀请到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郑永辉教授、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郭德银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秦成峰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的周溪教授、广州医科大学的赵金存教授以及中山医学院周洁教授和田国宝教授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本次专场吸引了众多来自中山大学及其各大附属医院的专家和学生,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郑永辉教授首先做了题为“ER quality control:a control of viral infection?”的报告。郑教授很有启发性地介绍了他们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的构思,从RNA病毒的囊膜蛋白的共性问题到开发广谱高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郑教授研究团队发现,ER stress 引起的ERed通路中存在一种非常重要的酶——内质网I型α-甘露糖苷酶。人体内存在降解艾滋病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天然免疫通路,该酶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是启动病毒感染的关键蛋白,抑制囊膜糖蛋白的功能具有抗病毒的治疗作用,而直接阻断其在细胞内的合成则能达到根除病毒感染的目的。这不仅对于艾滋病治疗有意义深远,而且对于开发广谱高效的抗病毒方法治疗其它病毒感染,尤其是应对新型、突发性、高致病性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郭德银教授以“肿瘤抑制蛋白PTEN-Long与抗病毒免疫”为题,讲述了PTEN蛋白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关键性作用。过去认为IRF3是通过二聚化和磷酸化激活后进入细胞核,以启动干扰素与相关抗病毒基因的表达。郭教授团队发现IRF3还存在磷酸化失活位点,该位点磷酸化之后IRF3入核受阻,但PTEN作为磷酸酯酶能够对该位点进行去磷酸化,使IRF3重新获得入核能力,因此该研究加深了对于先天免疫精细的正向和负向磷酸化调控的了解。该研究进一步发现,PTEN缺失的细胞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显著增加,干扰素敏感的溶瘤病毒在PTEN缺失的肿瘤细胞中复制效率很高,并能够引起肿瘤细胞凋亡或裂解,因此该研究为PTEN缺失的肿瘤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表明细胞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之间具有紧密的交互联系。该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细胞抗病毒机制和发展新的抗病毒、抗肿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医学科学院秦成峰教授围绕“A singleamino acid mutation in the prM protein of Zika virus contributes to fetus microcephaly”为题,极具热情地讲述了从无人知晓到威胁全球的寨卡病毒的历史以及演化。秦教授团队及其合作团队发现一个位于寨卡病毒prM蛋白中关键位点,该位点的单个氨基酸突变S139N即可显著增加寨卡病毒的神经毒力,从病毒层面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导致小头畸形的分子机制。为今后的寨卡病毒的病原监测和风险预测提供了重要靶标,对寨卡病毒致病机制研究和疫苗药物的研发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院周洁教授做了“Role of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in Infant Immunity”为题的报告。周教授团队经过潜心研究最终揭示了新生个体骨髓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扩增和活化对新生儿免疫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新生个体在出生前后存在MDSC的扩增和短暂的活化,MDSC的活化在出生后由乳铁蛋白LTF通过NF-κB上调S100A9,进而诱导PMN-MDSC产生PGE2和M-MDSC产生NO而实现。而且新生个体MDSC参与了机体对外界抗原的免疫耐受,从而预防新生个体出现NEC。临床数据进一步证明正常足月新生儿MDSC功能显著增强,然而易发生NEC的极低体重早产儿MDSC功能显著降低。该研究为临床NEC的预防和靶向治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的周溪教授做了题为:“Antiviral RNAi Immunity in Insects and Mammals”的报告。RNAi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 并已被公认在真菌、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起到关键的抗病毒免疫作用,然而,在哺乳动物中,RNAi是否同样能起到抗病毒免疫作用仍存在较大争议。周溪教授团队及其合作团队发现RNA干扰(RNAi)通路在哺乳动物中也具有抗病毒免疫功能,而且这种抗病毒作用不依赖于干扰素反应。该工作完善了我们对哺乳动物抗病毒免疫机制的认识,并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以及针对该通路的抗病毒药物设计或免疫疗法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广州医科大学赵金存教授做了题为“From SARS to MERS”的报告。赵金存教授从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致病机理到目前中东冠状病毒(MERS)的暴发流行的现状,深入浅出地给我们展示了MERS目前难以应对的原因。目前MERS疫苗开发的难点主要在于MERS-CoV感染后在人体诱导的免疫应答规律尚不清楚。赵金存团队及其合作者利用MERS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样本,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MERS-CoV感染后,在病人体内诱导产生了抗病毒T细胞应答。更为重要的是此研究鉴定出多个人类MERS-CoV特异性T细胞表位,可以作为人类疫苗设计的靶点。利用本研究成果不但可以协助预测感染病人的预后,发现漏诊病人,还可协助后期抗MERS疫苗设计及疫苗效率的监测。
    我院田国宝教授以“质粒介导多粘菌素耐药机制MCR以及临床传播风险”为题,热情地的给我们介绍了目前我国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以及产生的细菌耐药危机。细菌耐药问题一直是困扰医院临床的一大难题,“超级细菌”的不断出现更是引起公众的极大恐慌,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田教授及其团队从人源耐药细菌中发现质粒介导多粘菌素耐药机制MCR-1,证实MCR-1已在多种细菌间传播,并能与其他“超级耐药基因”合并传播,找到动物和人传播MCR-1的直接证据。该研究成果为临床耐药菌防控和诊治提供关键支撑,为抗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靶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