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节】第九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举行医学前沿国际论坛

发布人:中山医学院

    11月27日上午,第九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的首场学术活动--医学前沿国际论坛在北校园科技楼15楼博学厅举行。论坛分为上、下午两场,分别由颜光美教授、宋尔卫教授和陶亮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医学院杨雄里教授首先作了《对脑科学前景的思考》的报告,杨雄里教授是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生理学家,中国脑科学计划的筹建者和推动者,他曾作为Principal Investigator(PI)和Co-PI分别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组织研究基金资助。他重点讲述如何应用免疫组化、膜片钳、细胞内记录、钙成像等多学科技术,研究视网膜神经元回路的信号传递、调制的基础及其机制,阐明如何对大群神经元的活动如何动态地组合、编码、加工,最终实现其功能;如何应用多学科技术(细胞内记录、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膜片钳技术、钙成像技术等)阐明神经活动如何升华成大脑实施的高级复杂功能(感知、认知、思维、意识等内容)。

 

1

 

    随后,宋尔卫教授作了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机制的报告,他重点介绍在非编码RNA(ncRNA)和肿瘤微环境调控癌细胞的可塑性与肿瘤转移领域的研究成果进展。他的研究结果证实了,lncRNAs可以与一些信号蛋白的功能结构域直接发生互作,而NKILA作为一类NF-κB调控因子抑制了乳腺癌的转移。

    第三位演讲者是英国卡迪夫大学的Bernhard Moser教授,他主要从事人类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方面的研究。他在报告中提出人类趋化因子受体基因导致了稳态(非炎症)和疾病状态下T细胞的变化。这些领域包括趋化因子的结构功能分析,SDF-1/CXCR4与HIV-1感染中的作用、功能的趋化因子类别定义(稳态和炎症趋化因子)。在正常组织中T细胞趋化因子参与信号调控,包括外周T细胞免疫监视( TPS),淋巴组织中T细胞的信号转导(卵泡辅助性T细胞),TFH 和上皮细胞趋化因子的关系等。

    第四位演讲人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Ary Hoffmann 教授,他围绕如何利用共生菌进行疾病控制做了阐述。他介绍说,沃尔巴克体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中的革兰氏阴性共生菌,该菌对宿主生殖有多种调控能力,可以诱导细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杀雄作用和雌性化等。近来研究发现沃尔巴克体对登革病毒的繁殖和传播有控制作用。它在蚊虫中可以引起细胞质不相容使得其在蚊种群中播散。实验室研究显示伊蚊获得特定型别的沃尔巴克体后,传播重要虫媒病毒的媒介效能将降低或消除。    

    下午的第一个报告由Peter E.Lobie教授带来,他的报告内容是关于一种新型的小分子抑制剂在肿瘤学上对哺乳动物的意义。他说,TFF3(trefoil peptide)为一群小分子多肽,又称三叶肽,在哺乳动物体内他们具有粘膜保护、修复、肿瘤抑制或促肿瘤发生、信号转导、调节细胞凋亡等功能。目前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的三叶肽有3种, TFF3作为胃肠粘膜中一个重要的粘膜保护因子,与胃肠粘膜的损伤、修复、增殖、恶变都有着重要的关系。TFF3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接下来卡迪夫大学的Richard Clarkson围绕靶向肿瘤干细胞带来报告,他分享发明的一种新的抗癌干细胞制剂,能够针对乳腺癌、胰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常见的侵袭性肿瘤形成攻击细胞。

 

2

 

    第七位演讲者是DeAndra Beck  教授。她以《一所国际化的公立大学标准是什么?——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视角》报告,介绍了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历史、发展现状,她还结合多年从事科研基金管理的经验,就如何申请联合国际基金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最后,林园博士代表颜光美教授分享了有关M1病毒抗肿瘤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体外实验证实M1病毒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伤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等癌细胞。动物实验表明,经尾静脉注射的M1病毒能显著富集在肿瘤组织并抑制肿瘤生长,正常器官则不受影响。除细胞水平及动物实验之外,课题组还使用临床标本离体活组织培养模型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新型溶瘤病毒的有效性和特异性。研究工作还证明了M1病毒作用的分子遗传学机理,找到了特异的负性生物标志物。该项研究为未来M1病毒的临床试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3

 

    在自由提问环节,八位演讲教授针对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问题细致认真地分析和解答,精彩的学术报告和创新的科研思维相辅相承,赢得了在座师生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