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首次“离体”活器官教学尝试

发布人:张玉琦

        传统的临床解剖学教学均采用大体标本、模型或选用数字化技术对大三年级的医学生进行局部解剖学的教学。目前临床大多采取内镜下微创手术,为了更加让学生贴近真实的临床应用场景,基础解剖学和临床解剖学也应该逐步采取更新的教学模式适应临床的变化。

        11月27日下午,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联合附一院移植科何晓顺教授团队进行了一次“离体”活器官临床解剖学教学的尝试。为了让学生在解剖操作更加贴近临床,我们采用附一院何晓顺教授成果转化的专利产品 SMAGISTER-T100 Pro活器官腹腔镜训练系统对猪全腹腔器官进行不间断供血供氧,使器官离体后仍处于生理状态,肠道蠕动、肝脏胆汁分泌等均体现真实,让学生从腹腔镜的视野去观察和解剖器官。设备配有腹腔镜主机,高频手术电刀,负压吸引器,全套腹腔手术器械,制氧设备,30°镜头等,首先由附一院外科专家向学生简单讲解腹腔镜基本操作设备,从腹腔镜的视野观察并寻找腹腔各个器官结构。由于课时原因,专家只为2021级临床系学生演示了胆囊切除手术。临床专家讲解结束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包括腹腔镜下探寻器官位置、观察器官毗邻结构,分离血管、神经及解剖局部器官。腹腔镜学习结束后,学生们再模拟开腹手术,在开腹的情况进行活体器官的解剖学习。

        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主动大胆尝试,积极性很高。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次新的教学方式让大家体会到了大体标本解剖和临床手术的巨大差距。由于是离体活器官,在解剖的过程中稍不留意会有出血的问题出现。在组织的分离,血管的寻找中也和大体标本存在很大的不同。同学们认为将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多参考临床资料更全面的进行解剖学的学习,以便将来更加顺利的进入临床实践。

        本次是人体解剖学教学上一次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来也会在其他器官系统进行尝试,让基础临床融合的更加紧密,加快学生学习成长。

        本项目受“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23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类项目经费资助” (课程建设类项目-人体解剖学活器官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