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从“心”起航 | 新学期心理调适有招数
细雨绵绵,春寒料峭。莘莘学子开启学习生活的新篇章。美好的回忆、离家的不舍萦绕在心头,多变的天气、充满挑战的课业考验着我们;对此,我们需要收拾心情、调整心态,从“心”出发。
调整节律,规律作息
寒假的夜晚,有亲友,有美食;校园的早晨,有早八,有知识。深夜的闲暇是寒假的特权,充分的休息才是校园的节奏。健康规律的作息有助于我们调整心情,养精蓄锐,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迎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如果寒假的作息与学校的安排出入较大,一步到位的改变或许难度较高,循序渐进的调整会更加轻松。我们可以先设定一个目标的起床和睡觉时间,用一到两周进行作息的调整缓冲,逐步实现与学校课程安排的“共振”;在睡前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避免过度兴奋;倘若有一天没有按目标时间作息也不要气馁,而是应当继续坚持调整,努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觉察压力,及时放松
告别寒假,初回校园,此时我们对压力更为敏感,有时即使没有什么特定的任务,我们也会感到焦虑不安。这种莫名的心慌可能与“微压力”有关(Cross&Dillon,2023)。微压力可能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饭堂的长龙、未取的快递、未完成的内务、无意间感受到的负面情绪……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项,实则对我们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让我们感到疲惫、焦虑却不知原因。
面对微压力,我们可以戴上耳机,享受舒缓的音乐,隔绝外界的纷扰,拥抱内心的宁静,在音乐中放松身心;可以将这些微压力记录下来,过段时间后重新翻看,你往往会发现这些担心其实并不会发生;你还可以问问自己的志向在何方——当你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就会发现这些琐碎的事项不过是人生路旁的沙尘,无谓地纠结它们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豁达轻松地前行才是求索的姿态。
劳逸结合,热爱生活
回归校园,我们投入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常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此时我们要注意劳逸结合,拒绝“疲劳战”。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与许多负面健康结果有关,如抑郁状态、焦虑、不安和冠心病等(Härmä et al.,2024)。在规划学习内容时,我们要注意及时放松,适度运动,调整状态;在学习之余,我们可以约上朋友,一起看一场精彩的电影、探一家美味的餐馆、赏一抹生机勃勃的春景,感受生活的美好。
“季”动不安,应对有方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变化的天气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子们的心境。在季节变换之时,有人会出现睡眠紊乱、注意力涣散、心情郁闷等不适情况,这与季节性情绪失调(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SAD)密不可分。季节性情绪失调是一种通常发生于季节变换时期的感情或者情绪的失调,其出现与日照时长的变化有关(Rosenthal et al,1984)。变化的光照时长扰乱了体内激素的分泌,使得人们出现情绪上的波动。
在季节变换之时,我们可以走出房间,拥抱自然,趁着春光踏青赏景,沐浴阳光调整心情;还可以适度运动,慢跑骑车,呼吸新鲜空气,释放蓄积的压力,感受内啡肽带来的快乐。季节的变换可能会引发情绪波动,但春天的来临也意味着生机的萌动;发现春日的美好,感受自然的滋养,便能在季节变换中汲取能量,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万物竞发之际,
学期开启之时。
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合适的状态,
元气满满地开始新学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Cross, R., Dillon, K. (2023). The Microstress Effect: How Little Things Pile Up and Create Big Problems--and What to Do about It. Harvard
[2] Härmä, M., Kecklund, G., & Tucker, P. (2024). Working hours and health - key research topics in the past and futur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 health, 50(4), 233–243. https://doi.org/10.5271/sjweh.4157
[3] Rosenthal, N. E., Sack, D. A., Gillin, J. C., Lewy, A. J., Goodwin, F. K., Davenport, Y., Mueller, P. S., Newsome, D. A., & Wehr, T. A. (1984).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 description of the syndrome and preliminary findings with light therap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1(1), 72–80. 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1984.01790120076010
(原文链接:“中山医学院”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l-dW4hQE8o-hv6NOkq7O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