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向角落的阳光”――再入广州麻风康复村
当看到这个题目时,您是否觉得似曾相识?不知您是否还记得从2005年起,中山医学院的学生党员多次走进麻风康复村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神秘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地区麻风肆虐,人民政府建设麻风康复村,收容麻风病人。而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里仍居住着56名因麻风病致残致畸、或无家可归的康复病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47岁,平均年龄70岁,其中二级以上畸残者51名。
2005年11月,中山医的学生党员第一次走进了广州麻风康复村,向他们赠送了一批食品。只是短短一个下午,这个活动、这份爱心便一直延续下来:2005年11月与村民联欢、2006年元旦赠送药品、2006年4月同游雕塑公园、2007年5月探望村民……
2007年11月17日下午,中山医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接过了接力棒,再次走进了麻风村。考虑到冬天即将到来,我们买了一批方便食品和一台微波炉,让村民随时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食品。
与往次一样,村民一早就在村口等候我们。我们举行了简短的赠送慰问品仪式。随后,我们举行了即兴的小联欢。我们表演了合唱,村民兴奋地打起拍子;接着一位男生表演了魔术,引得村民开怀大笑;一位女生表演了舞蹈,引来全场的掌声喝彩。
联欢会后,村民邀请我们参观房舍。村民们热情地拿出最好的东西与我们分享,还给每人塞了一把他们自己种的柑子。81岁仍能讲一口流利日语的赖维汉老伯养了只猫,按康复村凌医生的话说,“他把猫当成了自己的儿女”。我们的到来让赖老伯着实高兴,一次又一次把害羞的猫儿从床下抱出来给我们欣赏,还拿出平日里拍的猫儿照片送给我们。村中还有一位湖北老伯,正好碰上湖北同学,便用家乡话聊起家常,老乡的到来令他高兴得聊个没完。令我们惊异的是,湖北老伯喜爱读书写诗,书桌上是一人多高的历史书籍,而写满了厚厚一沓烟盒纸的诗歌,是几十年读史的结晶!
我们一家家去探望,每到一家,村民就会告诉我们一些故事:一件外套的来历,一次打饭的经过,一次难忘的来访……故事简单,却让人感动:几十年前捐赠的外套,他们会一直穿着,逢人就说;八十多岁的阿婆照顾九十多岁的阿婆,却从没怨言;中山大学同学的每一次到来,也都被他们深深铭记在心……
我们的到来为村民们带来了短暂的快乐。要离开的时候,一位老伯送了句诗给我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位阿婆站在车边,紧紧拉着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再来啊。车开动了,他们还久久站在原地,默默注视着车离去的方向。
背包里塞满了村民送的柑子,与村民拉手的温度久未散去;付出短短一个下午,我们就被比作李白诗中的汪伦;付出短短一个下午,我们更加了解爱对于人生的意义。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一点歌声、一点笑声,会让村民永生铭记;在这个封闭纯朴的地方,一点关爱、一点温暖,会让这里阳光灿烂。我们匆匆的来了又走,短暂的爱不足以使幸福的花朵长久开放,但我们,还有我们的师弟师妹们,一定会常来多来。“博爱”不会结束,“笃行”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