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想与小社会——大学文化视野下的团学活动
——中山医学院团学干部培训项目第二讲
2009年10月30日晚,在新教305课室,中山医学院团委书记余文锋老师给到场的中山医学院团学干部带来了第二场培训讲座。
讲座围绕大学的兴起及其精神,中山医学院的历史及其使命,以及如何开展具有中山医学院特色的学生活动三个方面展开。余老师以丰富的历史知识,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激起了大家对将来工作的思考。
首先,余老师讲到了大学的本质的问题。“大学是什么?”,所谓的“永久性的知识机构”,到底是如何体现的?今天的大学,与东方孔子时代的大学,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式的教学有什么不同?今天大学的考试、文凭是否与中国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相同?这些问题,引发了大家对现大学本质问题的思考。
接着,余老师讲到了大学的诞生过程。从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的诞生讲起,讲述了大学的诞生是由学生团体与教师团体的矛盾对立产生的,经过不断的冲突——协商——冲突——再协商的不断循环,开始有了固定的老师,再产生师生共同体,出现分科、分学院……渐渐的形成了大学的雏形。大学诞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反映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共同志向: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知识的积极追求。
到了今天,大学加速发展,其存在已经超越了当时人们单纯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更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与功能。不同的大学,其建立与成长都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奋斗史。
就拿中山医学院来说,从170多年前的“普爱医局”,由于时代变迁和战争而经历不断的开开闭闭,终于在1866年建成了博济医院附设的博济医学堂,并迎来了孙中山这位卓越的学生。在时代的冲刷中,历经各种各样的运动和革命,几代人的不断地奋斗终于建成了著名的西医学府。
中山先生一生的奋斗和历代师生的努力,赋予了中山医深厚的使命感和博爱精神。那么,到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历史,发扬中山医的特色,造就更多更杰出的人才?尤其对于中山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如何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的历史使命,为中国、为社会主义来建设中山医、推动中山医的进步?
作为团学干部,我们不能再停留于以往过于娱乐化、迎合大众、迎合市场的学生活动,我们应该站在高处,努力开展高层次、高品位,能够体现大学“学术共同体”本质的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启发同学们追求真理、提升修养、领悟使命,使之有益于教育并具有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