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测试中心现代仪器分析系列讲座——核磁共振技术在蛋白质科学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蛋白质科学中的应用
主讲人:金长文 教授
北京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核磁共振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1年6月24日上午9:00-12:00
地点:贺丹青堂一楼讲学厅
讲座内容:
生命活动主要是通过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以及蛋白质与配基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要深入了解生命活动现象,掌握生命活动的本质,须在蛋白质三维结构水平上,即在分子、原子水平上了解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即蛋白质发挥生理功能的分子机理。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方面,核磁共振技术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报告主要介绍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超高场超导核磁共振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蛋白质溶液结构的核磁共振研究及核磁共振方法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金长文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核磁共振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金长文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应用液相核磁共振技术等方法生物研究生物大分子动力学与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重点在蛋白质溶液结构的核磁共振研究、蛋白质结构功能关系的研究。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动力学性质关系的核磁共振研究,核磁共振方法学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十篇。
近年来,金长文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病原均中重要功能蛋白质溶液结构的核磁共振研究;人类重大疾病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蛋白质氧化还原过程中的动态相互作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结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分子量酪氨酸磷酸酶结构、功能和动力学的核磁共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