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人:贺素磊

        12月24日,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南校园学人馆顺利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建国院士、委员陈晓光教授、卢洪洲教授和张辉教授、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董美玲副院长等出席会议,董美玲副院长代表学校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对参会专家们表示感谢。重点实验室28名骨干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建国院士主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忠道教授汇报了2019年度实验室工作,并重点介绍了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和重要成果,以及对2020年的工作设想。随后,实验室杨克礼教授、孙希副教授和邓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抗病原体感染的免疫机理研究”、“广州管圆线虫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寄生适生性的遗传学基础”和“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挑战”的学术报告,展示了实验室2019年度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1

        学术委员会在认真听取实验室年度工作报告和代表性研究成果报告后,与参会人员就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凝练研究方向、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热烈的讨论。徐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指出,2019年重点实验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奚志勇教授团队在蚊媒防控技术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突显了本实验室在虫媒病防治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他提出,下一步重点实验室要以国家生物安全和新发传染病防控的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的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突出研究特色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提升重点实验室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23日下午,徐建国院士还专门到“蚊子工厂”参观,对防蚊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是中山大学重点支持建设的学科平台,汇集了病原学、昆虫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病理学、药物学及临床学等学科领域的70多名科技人员,在重要寄生虫病与蚊媒防控、重要虫媒病毒与HIV防治、结核与耐药细菌防防控、反向病原学与生物安全技术研究等四个方向开展研究,已经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从事热带病防治的研究机构。

(初审:谭勇,审核:王斌,审核发布:吴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