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与中山医学院组胚教研室联合开展“基础与临床融合式”在线教学实践

发布人:贺素磊

        为落实学校对于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工作要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自3月2日起正式开启实习生线上教学实践。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教研室教学主任、中山医学院组胚教研室临床副主任梁立阳教授积极组织儿科教学团队开展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本科实习生的线上教学活动。

        儿科教研室以真实病例为基础借鉴PBL等模式进行了为期六周,共计24次线上培训,内容涉及新生儿黄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体格测量、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等基本技能操作(第七周开始为拓展教学内容)。在总结前5周线上教学的经验后,儿科教研室、血管外科联合组胚教研室于4月8日开展了题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基础与临床融合式”线上教学,打出了疫情期间儿科教学的“组合拳”。

1

        本次线上教学以在线翻转课堂的方式完成,辅以在线病例讨论(CBD)和PBL的模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讨论环节中融入了组胚教研室李朝红教授讲解的心脏的胚胎发育,让同学们分析房间隔缺损的发生原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心脏外科的陶俊主治医师带来的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让同学们更好的学到了临床前沿知识。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在线教学给他们带来了难忘的体验,通过“基础与临床融合”教学内容的学习,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儿科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在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首次利用在线手段进行“基础与临床融合式”线上教学,对于授课教师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感触很深。为了上好网课,负责带教的儿科刘祖霖医师提前了2周开始准备,他精心挑选典型病例、设计教案,并多次与组胚教研室、心脏外科的老师开视频会议,讨论教学模式和流程等。中山医学院组胚教研室丁英主任、朱永红主任、李朝红教授对本次在线授课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亲自担任授课老师全程参加了当天的授课活动。本次“基础与临床融合式”线上教学,既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更是对未来实习教学中如何融入在线教学方式的有益探索。

        同学们对儿科的线上教学也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However introducing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was very relieving. We got chance to continue our studies, while having discussions with our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Teachers did a very fantastic job in preparing revision materials and questionaires. I really admire great assistance given by teachers of Pediatric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during these sessions. Thank you so much! It has been a priceless  service during such calamity.”

——阿森

   “这6周的网课,虽然没能在临床上实际学习,但是通过各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大家踊跃参加的氛围,身临其境,收货颇丰。”

——李钰

   “多学科融合教学我应该是第一次参加,我觉得真的学到了很多,很感谢组织和主持这次病例讨论的老师们,我觉得这种形式在线上进行是很难得的,线上教学使合教学突破了各个学科老师们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得多学科融合更容易实现。”

——刘正元

   “说到这个网课,十分感谢二院儿科各位老师的辛苦准备,让我们在家也能继续儿科的学习与复习。个人认为这个网课的开展是十分必要并且有意义的,一方面可以充实我们在家里偏无聊的生活,更重要的还是让我们保持对学习,对医学的热爱,不至于在家里就荒废了自己的学业。除此以外,网课所选取的内容与病例都是儿科常见并且重要的,对我们以后的临床工作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吴伟坤

2

同学,你认真学习的样子让人眼前一亮,为你点赞!

        线上教学只是老师们通过特殊的教学方式保障同学们学习的开始,相信在每一位中大人的共同努力下,会产生更多的创新实践,师生必定会以更灿烂的笑容重逢于美丽的校园。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教研室,初审:谭勇,审核:王斌,审核发布:吴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