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关于陈心陶的故事

中山医学院 吴忠道

发布人:张晓红

中山医学院陈心陶教授是我国寄生虫学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蠕虫学家。1949年10月14日,陈心陶教授转道香港从美国回到了刚刚解放的广州,投身新中国的建设。1950年,他接受广东省委的任务,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一带开展“大肚子病”调查,首次证实了广东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存在。从此,这位著名的吸虫分类学家,将自己的研究从实验室转到了血吸虫病疫区现场,探索如何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以解除疫区人民的痛苦。他以一名科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和学术功底,将研究工作聚焦在血吸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中间宿主钉螺。通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实验室与现场相结合”、“专家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他提出了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钉螺滋生环境,从而消灭钉螺的防治对策和关键技术,如开新沟填旧沟、改水田为旱田等。通过在三水区的试点防治,当地的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为此,广东省委采纳了陈心陶教授的建议,制订了全省血吸虫病的防治方案。经过20多年的奋战,广东省于1974年宣布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85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在我国率先实现了“送瘟神”的目标。广东省防治血吸虫病的成功经验有力地推进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在广东省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之后,上海,福建、广西、四川、浙江5省(自治区、市)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其他地区的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我国已提出到2030年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我国血吸虫病防控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以陈心陶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结出的丰硕成果。

关于血吸虫病防治,陈心陶教授采取发展生产和消灭钉螺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服务人民,教育、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之路,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为此,他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3次接见。

晚年陈心陶教授患了恶性淋巴瘤,但他仍像健康人一样开展工作,他用尽残年余力,为后进者铺路,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直接解除劳动人民疾苦的科学事业。1977年10月29日,陈心陶教授在广州逝世。为铭记陈心陶教授为消灭血吸虫病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90年,广东省三水县人民政府在六和镇(即今天的南山镇)九龙山上修建了“陈心陶纪念碑”。该纪念碑现已成为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三水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山医人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2019年,南山镇党委和中山医学院党委开展党建联创共建活动,集资对陈心陶纪念地进行了修缮和工程提升,使之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陈心陶教授的光辉人生和高尚品格。

今天,我们重温陈心陶教授的故事,要以陈心陶教授为榜样,努力成为又红又专的好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做一名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大先生;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初审:张晓红,审核:王斌,审核发布:吴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