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学院联合中山眼科中心顺利完成 “医学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通识课程集体备课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规划和指导意见,加快推动“医学+X”跨学科人才培养。为快速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医学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山医学院组织中山眼科中心,联合学校多个学院开设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医学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通识课程,并计划针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开设“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专业课程。为保证课程内容契合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保证各章节部分内容之间的连贯系统性,中山医学院联合中山眼科中心先后组织多次线下线上课程筹备会议,磋商课程教学内容。近期,为推动本课程顺利开课,中山医学院联合中山眼科中心组织各授课单位,顺利完成多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任务,为夯实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医学人工智能创新素养提供保障。
落实国家政策,开设“医学+人工智能”课程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面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2018年4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大力支持高校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全面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2020年9月,国务院再次发文明确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培养模式,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医学人才。
据悉,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于去年初步开展了“眼科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通识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穿插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授课老师和上课学生的一致好评。为进一步扩大课程的内容范围,惠及更多医学专科方向,中山医学院、中山眼科中心于今年联合多个中大学院、附属医院和大湾区优势医疗单位,共同策划和拓展“医学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课程,一齐推动医学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医学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课程融合中山大学医学知识教育和人工智能专业技术培养,发挥中山大学多个学科在医学研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形成专业互补,培养具有一定人工智能知识贮备的医学生,促进医学人工智能研究相关知识技术的普及,辅助推动医学人工智能的研究进程。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医学人工智能知识,实践操作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开展人工智能项目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里都有所收获。
集体精心备课,明确“医学+人工智能”课程内容
开课前,课程负责人林浩添教授与中山医学院、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中山眼科中心、肿瘤防治中心、附属第一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数学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的授课专家教授进行了集体备课会议。授课老师集思广益,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与优势,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贮备、兴趣需求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把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广度,并深度挖掘思政要素和融入路径。通过对课程目标、内容范围、课程试讲、示范点评等环节的展示和讨论,授课老师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了课程的必要性、及时性和前瞻性。

医教研的融合,形成“医学+人工智能”特色课程
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贮备和发展需要,课程小组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课表内容和教学大纲。希望本科生熟悉医学人工智能项目的基本流程,掌握数据整理和标注的基本方法,通过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加深对临床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研究生可以掌握医学人工智能项目的基本流程,培养交叉学科思维和协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可以独立开展或领导医学人工智能项目。
本科生开课的第一堂课《医学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概论》是由该课程负责人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教授讲授,课程内容涉及人工智能的概念和重要性、医学人工智能的概念、医学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三大块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医学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战略,掌握医学和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背景,熟悉医学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现状和显著性成果,建立课程的底层知识框架,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林浩添教授认为,通识课程的第一课对于学生们熟悉课程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使命感非常重要。林教授鼓励所有参加课程学习的本科生:“100年前,中国年轻人的思想觉醒了,最终促成了新中国的建立;今天,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进入新的100年,中国的年轻人的科技创新觉醒了,也将推动中国的强大和持续发展”。通过建党100年的信息技术变迁,人工智能与人脑智能的类比,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熟悉医学人工智能的开端并掌握医学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经过充分的准备,第一堂课采用简单易懂的教学语言,逻辑清楚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知识要点。

课后,多位同学表示,非常希望参与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队伍,深入学习,将医学人工智能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初审:张晓红,审核:王淑珍,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