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进行时 --【脑科学前沿专场】顺利举行

发布人:张晓红

12月6日下午,第十三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系论坛——脑科学专场报告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外宾接待室隆重举行。本次大会邀请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青岛大学、南通大学和中山大学神经科学专家做专题报告。大会由复旦大学杨雄里院士和广东省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医学院黎明涛教授主持。来自神经科学领域的8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同时多达1500人次线上同步观看直播,共享学术饕餮,碰撞思想火花。

▲杨雄里院士、王以政院士出席脑科学前沿专场

▲匡铭院长、黎明涛教授出席脑科学前沿专场

会议上半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鲁友明教授首先为大家带来题为《神经元功能分类》的精彩报告。鲁教授发现了以D28K加以区分的两类不同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突出链接和行为功能的胆碱能神经元,使大家对神经元亚型功能分类的认识更为深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李晓江教授做了《利用基因修饰大动物模型研究重大脑疾病》的报告。李教授利用基因修饰手段首次构建了非人灵长类基因修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进一步研究发现,种属之间致病基因的表达及蛋白修饰之间的差别可影响不同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为评价疾病动物模型的表型提供了启发。南通大学疼痛医学研究院高永静教授通过《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机制》学术报告分享了其课题组最近的新发现:神经损伤后FST在脊髓NF200+DRG神经元表达增加并向两端运输,进一步的实验表明FST通过提高神经元兴奋性和突出传递对病理性疼痛发生很重要。

▲脑科学前沿专场论坛现场

会议下半场,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谢俊霞教授做了题为《脑铁沉积和α-synuclein聚集与帕金森病》的报告。铁沉积与α-synuclein聚集关系密切,为研究帕金森病多巴胺神经元铁死亡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许琪教授在线上做了《靶向星形胶质细胞HSP90-GLT1的抗癫痫机制与药物研发》的报告,该研究发现癫痫患者/动物模型颞叶癫痫致癫灶的星形胶质细胞Hsp90上调且GLT1减少,从而导致癫痫发生。随后,南方科技大学脑科学研究中心侯圣陶教授和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叶小菁教授分别做了《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neurovascular coupling research》和《“似曾相识”的神经环路》的学术报告。

本场脑科学学术报告会举办圆满成功!报告生动细致、意义深远,向广大师生展示了中山大学脑科学研究的创新工作与实力。

 

(稿件来源: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系,初审:马姗姗,审核:周家国,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