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 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召开春季学期工作会议

发布人:张玉琦

      木棉绽放,杏林花开,2022~23学年春季学期学院教学工作全面线下步入正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于2月8日召开开学前专题会议部署教育教学工作,强调在确保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动若干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各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师和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均已提前返校,各司其职、紧锣密鼓地推进春季学期各项工作开展。

      新春伊始,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于2月14日召开春季学期工作会议。病原生物和生物安全学系副主任、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吕志跃教授和系党支部书记吴瑜副教授主持,教研室教学团队、专职科研人员和博士后、实验教学中心病原室技术人员等17人参加会议。参会人员首先集体学习了校长高松院士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刊登题为《高校要坚定不移担当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重任》的署名文章,结合教研室本学期的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任务,围绕去年学校秋季工作会议要求和高松校长提出的新时代迫切需要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内涵在于能够引领未来、坚定不移担负起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等讲话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热烈讨论。

 

      吕志跃教授首先传达了我院2023上半年的重要工作安排,并结合本教研室的工作实际,提出了落实教学任务、推进科研产出、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等工作任务,与会老师就落实本教研室2023上半年度本科生教学任务的课程安排以及课程调整等任务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教学任务。吴瑜副教授组织大家对本学期承担的医学八年制《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公共卫生专业《媒介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强基班《热带病与全球健康》等课程内容并进行集体备课。她指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首次开设的融合课程,是将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压缩各学科理论课学时,课程授课进度推进速度快,希望上课老师要认真备课,教学内容应匹配课时作必要调整,授课期间应积极听取学生课后反馈并作出调整帮助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吕志跃教授提出实验课课程应积极协调临床医生共同开展,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孙希副教授对20级基础医学专业开设的《热带病与全球健康》课程教学安排进行了通报,本门课程由中山医学院、公卫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等多学院的多学科老师参与授课,希望授课老师注意本门课的多学科融合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在讨论会议上,吴忠道教授就ChatGPT技术应用作了专题发言,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如ChatGPT等)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他认为作为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传统学科,中山医寄生虫学学科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要保持特色,更需创新发展,跟上前沿发展方向;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首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他认为《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与时代发展方向相向而行,积极创新改革,发挥这门课程在构建医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助力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为培养能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医学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各位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自觉增强做“四有好老师”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自动思考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如何让培养同学获取知识和整合资源的能力等问题。他建议在今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探索,如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设立问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他建议在上半年教学组召开一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推进高质量课程建设的教学新理念研讨会。参会老师一致同意并纷纷表态积极支持吴教授的建议。最后,吕志跃教授进行会议总结。

      会议还研讨了科研项目申报、研究生教学、学术活动计划等。

 

(稿件来源:寄生虫学教研室,初审:郑龙飞,刘梦圆,审核:王淑珍,审核发布: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