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学实验室简介

1995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顺应国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趋势,整合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等形态学相关学科资源,正式组建形态学实验室。历经三十年持续建设,实验室已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运行管理体系。

形态学实验室位于何母楼10层,新教学楼5-6楼。主要承担医科专业《人体形态学》、《病理学》、《分子医学前沿技术》(形态标本制作与观察)、《基础科研实验》和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等本科生实验教学任务;以及研究生《细胞培养技术》和《形态学实验技术》等课程实验教学工作,并参与本科生开放性科研实验的形态技术指导工作。实验室根据基础实验教学、综合实验教学和探索性实验教学需要,合理规划实验场地和教学设备,强化日常管理,充分保障多层次课程教学需求。

形态学实验室汇集了一批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等学科的优秀教师。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拨尖人才1名,国家高层次海外引进人才2名,宝钢优秀教师2名等。实验室现有人员8名,其中实验技术人员6名;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5名,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2名;45岁以下人员占比71.5%。人员年龄梯度、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能够更好的为实验教学服务。

形态学实验室坚持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理念,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和严格管理,持续推进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并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建设和改革。目前,已建成相对完善的实体教学标本库、极具专业特色的形态学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和形式多样的基础实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开展虚实结合、线上线下融合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同时支撑建成形态学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3门;近五年发表教学改革和技术改良相关论文16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教学和技术奖励20余项。

为更好服务医学教育发展需求,未来形态学实验室将将从三方面发力:推进形态学课程实验数智化建设、强化技术人员专业培训与能力提升、优化实验教学条件,以多维度深耕实现教学服务能力的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