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铸就辉煌---实验教学中心人员参加“首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随想
实验教学技术人员就象一架机器上的螺丝钉,平时默默无闻,也无惊天的业绩,可就是这一颗颗螺丝钉与其它构件一起铸就了机器的轰鸣。他们在需要的时候,也会激情燃放,尽管微不足道,但释放出星点般的光芒同样璀璨夺目。
11月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首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的召开,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展示各自学术成果与交流的平台。学院首届学术节已经圆满落下帷幕,但学术节期间的一个个镜头还不时在脑海中浮现。平时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极少抛头露面的实验技术人员,利用学院召开学术节的机会,积极参会、展示自我,踊跃制作实验技术墙报,展示自己的实验技术专长。在学术节实验技术沙龙活动中,实验技术人员共制作了30多项实验技术墙报,内容涵盖形态学、分子医学、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机能学实验操作、实验仪器维修自制、实验仪器功能开发等领域,既有传统经典实验技术,也有科研前沿的实验技术。实验技术队伍在学术节上的表现有目共睹的,无论从精神面貌、参与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人们不禁在问,这些实验技术人员为什么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本人认为主要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与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分不开
学院领导经常下基层一线了解实验教学准备情况,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状况,精神面貌,掌握了实验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发展空间,使广大实验技术人员看到了目标,明确了努力的方向。领导下各功能室现场办公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为中心的稳定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技术人员的定编定岗工作即将完成,经过无数次的会议,使实验技术队伍统一了思想,各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但是为了争取每一个名额,稳定实验技术队伍,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学院领导顶着压力,积极与学校人事处沟通,付出了很多很多,做了大量的工作才使我们顺利签约,每个实验技术人员从内心感激。
二、与学校设备管理处对教学中心的硬件建设分不开
在硬件建设方面,设备管理处给了极大的支持。如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显微镜的更新、生物安全柜的购置、二楼大堂的展厅的初建、实验室和准备室的改建;检验系、康复医学系实验的装修与搬迁,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分子医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换代;教学中心、人体解剖实验室门禁系统的安装;中心各实验室的指示牌、实验室管理条例橱窗、各功能室宣传橱窗等使实验室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都与设备管理处提供的大量基金支持分不开,作为实验教学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是喜在心里,并暗下决心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实验技术紧跟实验室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与学院和中心领导对实验技术队伍软件建设密切相关
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明确的中心发展规划,明确中心技术人员任务与目标,并落实到人。
2.定期举行中心内部业务学习 为了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中心定期对中心的内部员工举行内部业务学习,由技术员主讲,有效促进了各功能室实验技术员的交流与沟通。
3.中心例会 两周举行一次的中心例会,解决各功能室在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沟通,统一思想,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4.轮岗制度 轮岗制度打破以往技术员只在单一实验室工作的局限,通过轮岗开阔了视野、实验技术得到提高,知识面扩大,打破各功能室各自为政的局面,由中心统筹安排调配,加强了各功能室之间的沟通。
5.对实验技术员的培养 积极选派实验技术员到香港、湖南、四川、吉林、汕头、海南、浙江、黑龙江等地参加相关实验技术培训班,使实验人员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教学中心的归宿感。实验教改基金和开放基金的申请立项,促使广大技术人员找回自我,努力学习新技术,不断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近年来,实验技术人员获得的资助项目不断增加,从数量上和支持额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体现了学院、学校设备管理处、教学中心三维一体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关心和培养所在。作为实验教学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特别想为“家”的兴旺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6. 注重文化氛围建设 利用网络与墙报等宣传工具,积极营造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和谐气氛,突出团队与集体意识、集体荣誉高于个人利益,使实验技术人员群体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展望
近年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这支队伍在发展、在变化、在不断前进,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一员,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我们也还有潜力可挖。
最后希望学校出台的政策能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职称晋升方面名额数量能适当增加,对教学中心的硬件、软件建设继续支持。
我们将为创建一流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不懈努力。




实验教学中心 梁天文 供稿
2009年12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