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催生质和量
发布人: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发布日期:2009-06-26
团队催生质和量
——记形态学实验室助理工作感想
2008年12月24日晚上接近十一点,我关掉走廊最后一盏灯,锁好门,离开实验室。就这样,零八学年第一学期的工作基本结束。
从2006年起,中山大学北校区形态学实验室就创新性地成立了学生助理队伍。本人2007年11月起参加实验室举办的形态学实验培训班,并有幸成为了第二批学生助理中的一员。
实验室助理队伍本着“回馈实验室,学生自我管理”的理念而成立,所有成员都是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后才受聘上岗。助理工作时间没有硬性规定,采取类似志愿者的形式,各人自觉抽出空闲时间,经过统一编排后,在实验室有任务期间进行服务。
这一年多来,本人参与过不下三期的工作,当中经历,非三言两语可以尽诉,其间收获,更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份丰厚财富。而最令我触动的事情之一,是实验室老师与学生助理之间通过充分的互相信任和无间的合作,令繁忙的形态学实验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可以说,是坚强有序的团队,催生出了质和量。
记得当我还处于考核期时,老师派给了我第一个任务——辅导2005级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的切片工作。要知道,整个实验室只有两台切片机,而一个年级有近二十个班,每个班平均有三个小组需要切片,而新手上机出一张片最快要十多分钟,这是何等庞大的工作量!可是,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掌握基本技能,是探索性实验的核心精神。为此,形态学实验室的老师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及程序。
首先,需要切片的小组要填写好借用实验室的申请,经老师批准后,会分派相应的助理全程负责该组的辅导工作。助理的工作从教导小组成员取材开始,接着是固定标本。而脱水和透明这个步骤因为涉及较精密的机械操作,所以由专门的老师负责。随后,助理辅导小组成员进行浸蜡和包埋,以及可以说是重头戏的切片工作。这之后又是有相应老师负责玻片的染色与封片。整个流程,需要紧凑有序地进行,这便不仅有赖于助理与小组成员之间、老师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时间协调,还需要助理与老师之间的充分沟通。而后者其实尤为重要。若然老师与助理之间缺乏交流,就相当于环环不能相扣,极易使玻片制作过程的连续性遭受破坏,甚至影响玻片质量,浪费人力和物力。例如若助理没有做好固定标本后的指向性工作,落实好玻片的分类工作,就易误导老师下一步的工作,导致标本没有脱水便进行包埋等后果。所以,实验室老师和助理都十分注重与双方随时保持联系,以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大二第二学期向2006级学生全天候开放标本室,参与实验室的值班工作,是本人另一个新鲜的尝试。这次,老师给予我们更充分的信任——将楼层各实验室的钥匙交到我们手上。工作依然采取轮值制度,主要由我和其他两位助理负责。每天,我们要做的就是定时开门,书写实验室规章制度,离开前保证标本原位摆放、电脑电源已切断等工作。工作虽然不算繁重,但我们意识到每个细节都是不可疏忽的,特别是关乎到实验室安全的问题。而老师们的信任,更是让我们加倍感觉到身上扛着的责任!这份由信赖、默契和互相协助而催生的力量也许最终还没能让我们将工作尽善尽美,但是却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改善,不断前行!
中山大学北校区形态学实验室,令我想起了一样以精准著称的物象——大时钟。每个大时钟,都是由许多齿轮构成的,它们有大的,也有小的,单个来看,也许并不美,也许没甚特别,但是只要默契地连接在一起,流畅地运行,就能转出最美妙的钟声。相反,若然其中一个齿轮罢工了,大时钟也将不再精准,甚至停止摆动。
我们的实验室就是这么一个大时钟。实验室老师很重要,但在人、物资源尚未能充分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助理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而师生间积极有效的团队合作,就好比让时钟流畅运行的润滑油,令众多教学任务准时保质地完成。
经过实践,可以证明形态学实验室创建的学生助理模式是高效可靠的。我相信,第三批、第四批……的实验室助理会不断加入这个团队,传承优良的工作方式,并必将让这个大钟走得更稳、更准!
刘翠婷
2009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