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山大学逸仙博士后项目全球招聘中,中山医学院诚邀英才加盟!

项目介绍      为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来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推动博士后拔尖引育工作,我校设立逸仙博士后项目,包括博新博士后和博优博士后两类,旨在优化博士后培育平台,促进优秀的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激发科研创新潜力,为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培育新生力量。2025年第二批次“逸仙博士后”项目现已启动,欢迎海内外青年才俊踊跃申报! 

学院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 凝心聚力共促发展

9月6日中午,学院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在科技楼15楼博济厅举行,旨在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共同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会议由党委统战委员周家国副院长主持,邀请15位党外代表人士与会。会议伊始,周家国副院长通报了上一次座谈会所反映问题的落实情况。他表示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并积极采纳合理建议,并鼓励与会人员开诚布公、畅所欲言。

病例如何快速清零?看中山医学院师生如何用专业“智”援社区战“疫”

       自2025年7月初起,广东省佛山市部分地区陆续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其中顺德区乐从镇东平社区的依云水岸小区、东滨花园小区累计报告病例40多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尽管当地已启动蚊媒消杀、环境整治等措施,但8月初仍有新发病例出现,疫情传播链尚未完全切断。精锐团队,火速驰援

心潮澎湃,致敬荣光!中山医学院教职员工热议阅兵盛典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上午9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4金1银2铜!中山医学院在第十一届全国医创赛总决赛中斩获佳绩

      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由高等学校大学生医学创新竞赛委员会主办,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11届。大赛于2023年正式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目录,是全国医学领域知名度最高、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医学拔尖人才。

MORE +

科研动态

Adv Sci/eLife | 中山大学高国全/杨霞/齐炜炜团队从代谢角度揭示阿尔兹海默症认知功能障碍的新调控分子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衰老相关疾病,是认知功能下降最常见的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剧,AD已然成为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AD的发病原因和治疗靶点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Adv Sci | 颜光美/梁剑开团队鉴定G蛋白偶联受体TPRA1作为溶瘤病毒M1新型受体

恶性肿瘤因其高度异质性和有限的治疗时间窗口,长期被视为精准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疾病类型之一。然而,目前多数抗肿瘤治疗方案仍停留在“试错式治疗”阶段,疗效差异显著且难以预测。要实现从“试错”到“精准”的范式转变,关键在于找到能够准确预测药物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溶瘤病毒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策略,能够选择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同时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在这一过程中,病毒受体作为介导病毒入侵的关键分子,不仅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和感染效率,也深刻影响溶瘤病毒疗法的靶向性与总体抗肿瘤效应。

Nat Commun | 中山医学院董俊超教授团队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分CFP1调控B细胞生发中心命运走向的分子机制

B细胞在次级淋巴器官被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经历阳性选择和亲和力成熟后,最终分化为记忆B细胞(MBC)和长寿命浆细胞(PC),通过分泌高亲和力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在清除外来抗原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GCB细胞的亲和力成熟与终末分化过程受到表观遗传机制精密调控的转录程序的严格约束。其中,二价基因(bivalent genes,即那些启动子区域同时存在激活标记H3K4me3和抑制标记H3K27me3)在调控细胞命运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中山医学院杨建荣团队和陈小舒团队揭示翻译错误与寿命的遗传关联

      衰老伴随生理功能衰退和死亡风险上升,其机制是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莱斯利・奥格尔(Leslie Orgel,RNA世界假说奠基人)于1963年提出的 “错误成灾理论”(the Error-Catastrophe Theory of Aging)认为,mRNA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错误,迟早会发生在负责翻译或质控的蛋白质上,从而降低翻译保真度,形成错误进一步增加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机体功能衰退乃至死亡。

Science Advance |中山医学院丁俊军教授团队开发首个iPS细胞乳腺癌疾病模型

      乳腺癌是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并且是全球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探究其发生机制是乳腺癌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现有患者来源的癌症模型,如患者衍生细胞系、患者衍生类器官和异种移植模型,在重现乳腺癌早期发生过程方面存在局限。基于大规模的组学数据,研究者已发现许多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的基因突变,但在人类体系中经过“突变-表型”相关验证的基因较少。在人类肿瘤发生体系中,对这些突变的致癌机制的探索更是不足。部分原因在于目前缺乏源自人类、能模拟乳腺癌早期发生过程的模型。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源自人类的模型来模拟从突变到肿瘤发生的全过程。

Trends in Genetics | 我院姚成果课题组提出splicing抑制过早mRNA3’末端加工与转录终止的普适性理论

      5个pre-mRNA剪接核心snRNP复合体(U1, U2, U4, U5, U6)的经典分子生物学功能是生化教科书中描述的真核生物pre-mRNA splicing功能。2024、2025年,我院姚成果课题组和厦门大学叶从庭课题组先后在国际著名期刊《PNAS》(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917004/)和《Cell Reports》

MORE +

学术讲座

122025-10
092025-10
092025-10
262025-09
262025-09
082025-08
MORE +

通知公告

3国家级教学平台
3853在校生
6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受权点
163专任教师
7.62亿近五年科研经费
8基础医学学科系
2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点
16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说中山医

基础医学学科系
8

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点
2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
16

专任教师
163

近五年科研经费
7.62亿元

在校生
3853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受权点
6

国家级教学平台
3

历史沿革

1866年
美国传教士医师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在博济医院内建成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医学府,后发展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08年
广东光华医学堂始建,后发展为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9年
广东公医学堂创建,后发展为中山大学医学院。

1953年
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正式合并成华南医学院。
1954年
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华南医学院。
 

1956年
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
广州医学院改名为中山医学院。
1985年
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

2001年
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为新中山大学,并成立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1866年~1952年

第一阶段:从1866年创立博济医学堂到解放初期院校调整之前

1953年~2001年

第二阶段:从解放初期院校调整到2001年两校合并之前

2001年~现在

第三阶段:2001年两校合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