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与创新

  1. 中心特色

  中心在虚拟仿真课程群建设、实验条件支撑平台建设、管理机制与管理模式上形成鲜明特色。

  (1)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两类特色课程群,即以提高基础研究能力为目标的“基础虚拟实验课程群”和以提高临床诊疗技能为目标的“临床仿真实践课程群”,借助虚拟仿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推动素质高、能力强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

  基础类虚拟课程在国家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工程“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课程《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人体寄生虫学》的基础上,建设了基础虚拟实验课程群,包括特色实验课程《人体解剖学实验》、《实验生理科学》、《医学形态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生物安全课程》、《医学科研仪器使用》课程等。临床类虚拟仿真课程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神经病学》、《康复医学》、《耳鼻喉科学》、《内科学》、《儿科学》、《眼科学》的基础上,建设临床仿真实践课程群,包括《诊断学》、各学科《临床见习》课程12门、临床学科的《实习强化训练》、《急诊医学临床模拟教学》、《灾难医学》、《腔镜基本操作技能》等。

  2)在实验支撑平台建设方面,搭建真实与虚拟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三结合”模式的现代实验实践平台,推动医学教育科研综合发展。

  中心结构上包含形态学实验平台、机能学实验平台、临床基本技能平台、虚拟医院综合平台、远程教育与医学考试平台、实验仪器共享平台6个模块。资源上同时拥有丰富的实体和软体两大类教学资源;远程教育与医学考试平台同时服务于基础和临床教学;实验仪器共享平台同时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腔镜训练平台的建设,需整合基础与临床实验室空间与人力资源,形成涵盖从腔镜虚拟训练到腔镜实体训练(活体猪、尸体)多层次训练体系。《实验生理科学》基础课程利用临床高端模拟人开展生理代谢相关基础虚拟实验。“三结合”平台的建设,为医学教育前后期融合、为科研创新技术服务教学奠定了基础。

  (3)中心管理方面,在外部资源管理上形成大医科教学资源“协同管理”的创新机制,在内部管理控制上实行“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实现中心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协同管理”机制,即通过学校职能部门的协调管理,使得教育经费、设备、师资、信息等教育资源在新的平台层面进行科学高效整合,集中基础、临床各个教学单位的人、财、物资源,重点突破建设重要和关键平台与项目,如“虚拟-动物-大体-临床”腔镜平台、智能化远程医学教育平台、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等。“五个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安排教学任务、统一协调教学师资、统一制定规章制度、统一购置与管理设备、统一考试考核标准,使中心真正成为“资源共享”平台,使学校医学基础、临床教学组织和管理真正实现“一体化”,节约了教育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

  2.创新之处:

  (1提出能力目标导向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群概念。我校“基础虚拟实验课程群”以提高基础研究能力为目标导向;“临床仿真实践课程群”以提高临床诊疗技能为目标导向。相关课程设置、实验改革、条件建设均围绕目标导向而规划实施。

  (2提出搭建真实与虚拟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三结合”模式的大医科实验支撑平台,为教学科研综合服务。

  (3提出建设“虚拟-动物-大体-临床”四个层次的模拟腔镜培训平台,推动无创医疗技术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