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队伍
1.中心主任
由中山医学院院长、病原微生物学教授黎孟枫担任,统筹协调基础与临床的教学资源,为医学教育服务。
2.队伍结构
中心人员由三部分组成:基础、临床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基础、临床实验教师负责主讲医学实验实践课程,主导实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实验技术改进与实验设备研发,其中包含计算机中心专职教师;临床教师同时与高水平临床医疗队伍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实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中心实验教学辅助、设备管理、运行维护、环境建设等工作,主导中心管理系统开发和参与实验技术改进与实验设备研发,其中包括网络技术中心的专职技术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务教学安排、临床师资的协调运作、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心的教学与管理队伍采用固定编制及聘用制相结合的用人机制。
3.队伍水平及教学研发水平
中心队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这些学科带头人是中心发展的人才支柱。目前拥有基础、临床学科教师280人,其中68.6%为副高以上职称,66.1%具有博士学位。具体人员队伍情况见附件6。
中心人员自2009年以来教师获各类教学奖励70多项,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8项,广东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优秀成果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1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多门网络课程中,《法医病理学》获广东省计算机教育高等教育组网络课程二等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微生物》获广东省医药类教学多媒体教材二等奖;主编与自编教材80多部,正式出版54部,其中10多部为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心出版的《功能解剖学》、《医学实习生临床技能手册》、《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教程》等被国内多所高校选为临床实践教学指导用书;获得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工程中的数字化课程主编3人,副主编2人;承担省部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63项,经费累计316万元。成果清单详见附件7、附件8、附件9。
中心人员2009年以来获各类科研奖励45项,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中华医学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30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9项。上述清单详见附件10。
4.促进教师培训与提高
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中心教师参与各类专项培训与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包括“中山大学教育技术培训班”、Blackboard9.1平台初级应用培训、“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临床教学师资培训班、生物安全培训会、中青年教师中英文授课大赛、校内实验技术人员技能培训等,提高中心队伍的教学能力、实验技术水平和教育技术水平。
以“送出去、请进来 ”的方式拓宽中心教师、技术员、行政人员国际视野,促进中心队伍国际化水平。为配合“灾难医学”课程的开设,2009年先后选送8名教师赴瑞典林雪平大学附属医院灾难医学和创伤学教研中心(KMC)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学习,并在KMC和附属医院接受了灾难医学相关课程和训练的培训,其中2名教师参与ETS(Emergo Train System)课程学习并顺利获得ETS高级导师证书(Emergo Train System Senior Instructor),为目前大中国地区首批证书。每年组织10多名教师与技术员参与香港大学诚医学院举办的"Frontiers in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教育学术研讨会。同时连续多年聘请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医学院来院听课,帮助教师提高授课质量,邀请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Ian Tsang、Simon Huang、Barry Koehler、Ada Man教授来校开设为期两周的“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同时为临床教师授课进行示范教学。
在实验技术队伍培养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业绩考核评估体系(基本教学工作量、其他教学工作量 、技术服务、创新性实验项目与其它);考评结果网络宣传与公开;实现目标化管理, 按需设岗并确立岗位职责,突出监督与问责;轮岗轮换制,按需轮岗并进行技术考核,以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技术储备,解决人力相对不足和克服人员思维定势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