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聆听红楼的温度:书记思政课里的百年回响

10月21日,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郝雅娟以《感悟校史底蕴 传承红色基因》为题向2025级临床八年制、临床五年制、法医学、基础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共280余名大一同学讲授秋季学期思政课。郝雅娟书记带领同学们将目光转向身边最熟悉、最深邃的存在——康乐园里一座座红楼,一同探寻红砖绿瓦间关于医学、关于信仰、关于家国的动人故事。从文明路到石牌

中山医学院走进白云机场,共探党建业务融合新路径

为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10月22日,中山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职工党支部、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教职工党支部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与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机关第九、十、十四党支部、中南空管局白云三期分指挥部临时党支部、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工程建设指挥部党委联合开展“联学共建聚合力 党建引领促发展”党建联学共建活动。塔台俯瞰:感受航空指挥“最强大脑”

中山医学院举行新任干部上岗会

10月15日,中山医学院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科技楼15楼博学厅举行新任干部上岗会。

喜报!我院 “挺膺担当青年实‘干’家” 中山大学干细胞科普团队荣获“干细胞社会公益先进集体” 奖

      近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2025年度干细胞专项基金在中国干细胞第十五届年会上颁发。我院“挺膺担当青年实‘干’家” 中山大学干细胞科普团队获得“干细胞社会公益先进集体”奖。此奖项旨在表彰在中国干细胞行业规范、标准建设、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等公益事业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团体。 

MORE +

科研动态

教学研究 │ 中山医学院黄潋滟教授团队在《Medical Teacher》发表人工智能时代医学教育改革新成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刻改变医疗行业生态,医学教育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近日,我院张小敏、李勃兴与黄潋滟教学团队在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融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教学研究成果发表于医学教育领域知名期刊《Medical Teacher》。该期刊专注于医学教育研究及教学方法创新,是国际医学教育界的著名学术平台。此项成果标志着我院在“AI+医学教育”改革中迈出坚实一步,为未来智慧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

Adv Sci/eLife | 中山大学高国全/杨霞/齐炜炜团队从代谢角度揭示阿尔兹海默症认知功能障碍的新调控分子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衰老相关疾病,是认知功能下降最常见的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剧,AD已然成为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AD的发病原因和治疗靶点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Adv Sci | 颜光美/梁剑开团队鉴定G蛋白偶联受体TPRA1作为溶瘤病毒M1新型受体

恶性肿瘤因其高度异质性和有限的治疗时间窗口,长期被视为精准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疾病类型之一。然而,目前多数抗肿瘤治疗方案仍停留在“试错式治疗”阶段,疗效差异显著且难以预测。要实现从“试错”到“精准”的范式转变,关键在于找到能够准确预测药物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溶瘤病毒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策略,能够选择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同时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在这一过程中,病毒受体作为介导病毒入侵的关键分子,不仅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和感染效率,也深刻影响溶瘤病毒疗法的靶向性与总体抗肿瘤效应。

Nat Commun | 中山医学院董俊超教授团队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分CFP1调控B细胞生发中心命运走向的分子机制

B细胞在次级淋巴器官被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经历阳性选择和亲和力成熟后,最终分化为记忆B细胞(MBC)和长寿命浆细胞(PC),通过分泌高亲和力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在清除外来抗原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GCB细胞的亲和力成熟与终末分化过程受到表观遗传机制精密调控的转录程序的严格约束。其中,二价基因(bivalent genes,即那些启动子区域同时存在激活标记H3K4me3和抑制标记H3K27me3)在调控细胞命运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中山医学院杨建荣团队和陈小舒团队揭示翻译错误与寿命的遗传关联

      衰老伴随生理功能衰退和死亡风险上升,其机制是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莱斯利・奥格尔(Leslie Orgel,RNA世界假说奠基人)于1963年提出的 “错误成灾理论”(the Error-Catastrophe Theory of Aging)认为,mRNA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错误,迟早会发生在负责翻译或质控的蛋白质上,从而降低翻译保真度,形成错误进一步增加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机体功能衰退乃至死亡。

Science Advance |中山医学院丁俊军教授团队开发首个iPS细胞乳腺癌疾病模型

      乳腺癌是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并且是全球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探究其发生机制是乳腺癌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现有患者来源的癌症模型,如患者衍生细胞系、患者衍生类器官和异种移植模型,在重现乳腺癌早期发生过程方面存在局限。基于大规模的组学数据,研究者已发现许多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的基因突变,但在人类体系中经过“突变-表型”相关验证的基因较少。在人类肿瘤发生体系中,对这些突变的致癌机制的探索更是不足。部分原因在于目前缺乏源自人类、能模拟乳腺癌早期发生过程的模型。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源自人类的模型来模拟从突变到肿瘤发生的全过程。

MORE +

学术讲座

312025-10
262025-10
122025-10
092025-10
092025-10
262025-09
MORE +

通知公告

3国家级教学平台
3790在校生
6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受权点
164专任教师
7.62亿近五年科研经费
8基础医学学科系
2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点
16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说中山医

基础医学学科系
8

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点
2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
16

专任教师
164

近五年科研经费
7.62亿元

在校生
3790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受权点
6

国家级教学平台
3

历史沿革

1866年
美国传教士医师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在博济医院内建成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医学府,后发展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08年
广东光华医学堂始建,后发展为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9年
广东公医学堂创建,后发展为中山大学医学院。

1953年
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正式合并成华南医学院。
1954年
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华南医学院。
 

1956年
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
广州医学院改名为中山医学院。
1985年
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

2001年
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为新中山大学,并成立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1866年~1952年

第一阶段:从1866年创立博济医学堂到解放初期院校调整之前

1953年~2001年

第二阶段:从解放初期院校调整到2001年两校合并之前

2001年~现在

第三阶段:2001年两校合并至今